用“我讯息(i-message)”替代“你讯息(you-message)”,传达感受和想法
正忙着准备晚饭时,妈妈突然发现忘记买豆腐了,可是晚饭准备吃火锅,怎么能没有豆腐呢?
这时,二宝因为想喝奶正在“哇哇”大哭。手忙脚乱中的妈妈只能求助于大宝:“小健,快去帮我买一块豆腐。”此时孩子却推脱说:“我这一局游戏还没结束呢。”有的孩子还会抓住父母希望他们好好学习的心理,找自己正忙着写作业之类的理由。
“去一趟旁边的超市五分钟都用不到,连这点时间也没有吗?”“可是……”
“没什么可是,我们晚上吃火锅没有豆腐怎么行?”“没有就没有嘛,无所谓了。”……就这样,一块豆腐引发了一场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争吵。
父母们是不是都很熟悉日常生活中的这种场景呢?那么,要采取什么办法才能避免陷人这种糟糕的状态呢?你家有没有这种情况发生呢?
明明知道妈妈有困难需要帮助,孩子却找各种借口不帮忙,这其实是孩子在跟妈妈撒娇。这时如果妈妈开始生气地训斥“你太任性了”或者“你不知道妈妈现在需要帮忙吗”、只会进一步激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孩子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放下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帮助他人的意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缺乏与他人合作从而实现共同生存的“共同体意识”的表现。这时,如果父母率先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给孩子贴上“不听话”的标签,会让孩子失去努力的动力。很多父母喜欢给孩子讲大道理、扣帽子,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对父母的说教越来越排斥。
如果想让孩子帮忙做事情,就要在开口前先向孩子传递一种信息:“这不是你必须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肯帮忙,我会很开心。”这样孩子反而很乐意帮忙。大家看,这是不是应用了非暴力沟通,这是因为每个人都会为自己能够帮助到别人而感到高兴,孩子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