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弛感”曾是2022年的热词,多家公号推出文章对其进行解读。起因是一家人出去旅游,因为某些原因所有行李被退回,一家人只带着身份证坐飞机去目的地,但竟然没人紧张和恼怒,安排好行李后仍然兴致勃勃地聊天。同机的乘客把这件事发到了网上,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这么松弛的家庭”。
这里的松弛是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充满着正能量。每个人有平和的心态,稳定的情绪,遇事不急不恼,想办法处理解决,不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不良影响。松弛感是目前很多人缺失的,所以网络热议,引起人们的共鸣或者吐槽。
松弛的意思,只看字面就能理解,放松的、慢节奏的、无负担的、不焦虑的,全身心都是懒洋洋的自然状态。这种状态现在是稀缺物种,至少以前在我身上很少有,它是奢侈品,不是想要就能用金钱买到的,或者其它手段获得。
以前时常处于焦虑与不安全感之中,所以身心是紧绷着的。焦虑的事情很多,能解决的很少,缺乏遮风挡雨的安全感,长期处于压力状态,很累很烦,但又找不到缓解的办法,最后不只是内心世界像要崩溃,身体也处处不舒服,大病没有小毛病不断,整个严重的亚健康状态。想歇歇,但又不敢松下来,就怕心里的那股气一下子卸掉再也提不起来,彻底摆烂和躺平。
松弛与摆烂不是一个概念。“摆烂”是直接把主动权交给了别人,爱咋滴咋滴就咋滴,自己反正就无欲无求了,啥都不做了,看着办吧,投降了。很被动、很虚弱,任人摆布,像是木偶,彻底走向放松的极端。“躺平”也要降低甚至放弃自己的欲望与想法,远离忙碌,不想再去比拼和竞争,有点像人们常说的佛系。
我不想摆烂和躺平,那种活法不适合我。其实,多年的紧绷并不让我讨厌,相反,我很喜欢自己规律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极其自律,觉得能掌控自己的一切,让自己很踏实,做事有信心。如果是彻底放弃它,我会无所适从,后果更是不可想象。只想改变其中的一些苦累,让自己的生存状态提升一点,这其中我只要一些松弛感来中和紧绷感。
寻寻觅觅之中,或许应该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松弛感。主要体现在:自己已经能够应对焦虑、不安全感,已经有极大缓解,如果不仔细思考,甚至发现不了它们的存在。
自己的松弛感,主要来自于心态的变化。关注内在、接纳一切、安住当下,自己平和安静,情绪稳定,即使偶有波澜,也很快能平复。不再期待外界的反应,重心放在自己这里,越来越能接受自身的不完美,不再指责自己,也越来越喜欢自己,时时散发来自内心的喜悦。
看待事情的视角有了改变。《认知觉醒》中提到,要获得幸福,在做事的时候就要跳出事情本身,特别是那些不想做又必须做的,转换一下角度,转移一下动机。
有两个秘诀:一是为自己而做,立足于让自己变得更好。比如,写作这件事,如果我每天逼着自己只为了更新而更新,时间一长就没有了动力,如果是为了更好地去深度思考和自我成长、为了实现长远价值而写,自己会有内生动力、坚持长久。二是为了玩而做,赋予所做事情不同的意义,让一切增加一些色彩。比如,看书是为了发现有趣的事情,或与智者聊天;我厌烦见陌生人,不得不的时候,就当成是探险游戏,或许有惊喜出现。注意力转移了,心里的压力就减轻了。
松弛感还来自于没有了那么多的“必须”,不勉强,不再严格要求自己所有事情一定竭尽所能,有一些完成即可,甚至有一些凑合、糊弄也行。提升认知,相信自己的内心判断,而不是单纯依靠大脑理智思考。精力节省很多,情绪的消耗越来越低,越来越柔软、有温度,所以累的感觉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
在紧绷中悦纳自己的一切,这应该是我要寻找的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