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的恐惧,才能帮孩子建立安全感
家长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孩子小的时候,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看。即便爸爸,妈妈把有关勇敢的故事讲了一个又一个,可孩子还是不停地说害怕。
明明卧室到卫生间只有一步之遥,但孩子偏要拉上你,陪着他去才行。
你被孩子闹得心情烦躁,于是生气地说:“有什么好怕的,真胆小。”
你越说孩子越怕,他哭得更厉害,闹得更蛮横。
你也怎么就搞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这样?
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安全感。
01.什么是安全感?
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先行者林紫在《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一书详细阐述关于孩子安全感表现,以及作为每一位爱孩子,爱生命的“大人”如何为孩子建立安全感。
安全感其实就是让人感到稳定和可控的感觉,是孩子对周围人或环境的一种信任。
比尔盖茨说:
“教育是伴随终生的事情,而我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务是给孩子安全感。”
足以见得,安全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林老师指出,接纳孩子的恐惧,才能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02.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林紫在《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一书中罗列了几种常见的表现:
1.喜欢开灯睡觉
2.睡觉习惯抱着东西。
3.喜欢抱臂,内心有莫名其妙地孤单感。
4.不爱说话
5.比较“粘”人
其实上述的5种表现都在我家孩子身上发生过。
由于工作地较远,在孩子刚一周岁时,我便给孩子断了母乳。
我没有像林老师在书中讲得那样,在断奶前需要给孩子一个适应期。
不夸张地说,我的做法近乎一刀两断,并且断得无情无义。决定断奶的当天,我就从孩子眼前消失,一个月后才再次出现。
当我抱着断了奶的孩子时,他的手里多了一块毛绒绒的小方巾,只要把小方巾扯下,他就会哭了不停。
晚上关了灯,就开始各种折腾,本身就比较内向,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更是少言寡语。
平时里出现频次最多的动作就是双手抱臂,若有所思。
日常生活中,我一周回家一次。为了不让孩子看见我,因上班而离开。孩子的爷爷会把孩子哄到屋里。
一次,二次,次数多了,孩子认为我随时会变魔术般去了又来,来了又去。
他对我产生了怀疑,变得不那么相信我了,但内心又渴望妈妈随时在自己身边。
莫名的不安一直伴随着孩子成长,即使现在孩子大了,他都很“粘”我。种种这般都因为孩子内心恐惧,缺乏一种安全感。
我对于孩子的上述表现,长时间以来,我是拒绝接受的。
直到,我看到书中这句话:能够接纳孩子的恐惧和其他负面情绪的父母,才是真正有内在安全感的父母是。
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的确,只有接纳恐惧,才能有力量去面对它,这时的孩子才是安全的。
03.家长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拥有感安感
当我开始接受孩子的恐惧时,我选取了,书中几种对我有用且见效快的方法来实操。
1.高品质陪伴
陪伴不是简单的“我在你身边”,而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专注,全情投入。这样即使时间不长,孩子也能感受到百分百的爱和足够安全。
2.提高自己的安全感
孩子的不安,多数是父母的不安、焦虑引起的。帮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前提是,首先自己安全感要拉满。
如:每天给自己一点独享时间,练练书法、散散步、或找人倾吐心声等。
孩子眼中的父母安全感满格,那他们的心情自然温暖、舒适。
3.拥抱和抚触
“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一个拥抱,一下抚触足以安抚孩子受伤的心灵,重建孩子的安全感。
4.跟孩子保持同频。
这就要求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真诚地聆听孩子的想法。
这样才能很好地进行高效交流,进而了解孩子的想法,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很可贵的方法之一。
5.不撒谎
“不撒谎”是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但一到“大人”这里,好像多数情况下,都有理由可以不讲真话。
这种“分裂”法,会破坏孩子的信任和安全感。
如果面临真话困境,借用林老师的智慧:“不能讲真话的时候,也不讲假话。”
04.写在最后:
引用这本书中的话,以此共勉。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每个当下都被全然地接纳,来自无条件的信任与尊重。
我们要做的是不去判断,不去怀疑,用心陪伴,以爱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