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毛泽东很注意把读书、思考、和批注结合起来。读书时总要在重要的地方圈圈点点,做上各种符号、记号,在书眉及空白处写批语、心得体会。有时会摘录精彩内容,随时写下读书笔记。
▲ 毛泽东读《伦理学原理》批注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一本好书要反复读,读书如同识人,读一遍只是初次见面,了解主要内容,最让你眼前一亮的会吸引你,再读会关注到其他的方面,例如更深层次的思想。人有许多面需要了解,书也一样,要反复读,每读一遍就会加深你的理解,有新的感悟心得。
毛泽东读书认真,他主张读书就要认认真真去读,极力反对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不讲效果的读书方式。认真反复的读,积久而成学。
好书反复读,首先是要有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态度。例如毛泽东读过多次的《经济学大纲》,不仅做了很多批注,而且把其中的错字,和用的不当的标点符号都改了过来。
三、多想,多问
读书的过程是形成自己思想的过程,如果读书不思考,不消化,那读书只是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毛泽东主张独立思考、分析判断,从不盲从。
而"多问"体现的是毛泽东对学习的谦虚态度。和毛泽东接触过的中外政要、学者,无不敬佩毛泽东的谦虚。通过读书把自己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记下来,有合适的机会就向别人请教。多问就成了读书的一个有效延续,让读书和学习无处不在。
四、广收博览,发展创新
这是毛泽东读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他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毛泽东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所以比同时代的许多人都站得高看得远,成就伟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
毛泽东的许多思想理论既源于他读过的书,又高于书本。不仅汲取书本知识,而且能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在他读哲学书籍的批注,以及以这些批注为基础而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就很好的展现了这一点。
五、考察社会,读无字书
读无字之书,向社会学习,实践出真知。毛泽东说过:“社会是学校,一切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
考察社会是他一生都非常重视的学习方法。早年求学时,他就表示:“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他邀同学利用暑假,“游学”农村,对长沙及洞庭湖周边多个县作过社会考察。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广泛地接触社会实际,产生了要对国家现状研究的浓厚兴趣。他送走一批又一批学友旅欧勤工俭学,他本人却坚持先留在国内,对中国的社会实际“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
这对毛泽东一生影响巨大。研究中国现实社会,做社会调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认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后,能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毛泽东说过:做社会调查,开调查会,这是比什么大学都还要高明的学校。自古以来真正有学问的人,不是从学堂里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