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现风
每一届的孩子们,从七年级踏进校门开始,直到上学期的期中考试结束,为了班级小组化育人中的因材施教,也为了数学学习共同体课堂的分层施教的学习,我们在这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内,开始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彼此认识。由于刚刚踏进七年级的孩子们学习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对作为班主任的我并不太了解,所以需要一个时间段来进行深入了解,同时也为了给班级内的孩子们能在班级的每一个小组内,取得自己相应的层次号而努力的机会,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来做分析和调整,以方便因材施教前的准备工作。
2019年9月,又迎来了新一届的孩子们,在第三天的学前教育中,学校进行了整个年级的摸底测试。我心中暗暗窃喜,终于有这么一届的孩子们,在接手不久之后就可以对孩子们以前的学习成绩,有进一步的了解。 经过两三天的期盼,终于拿到了作为了解这一届孩子们,学习这一方面的依据----成绩。
我有心利用摸底的成绩再结合这一段时间内,通过观察对孩子们的初步了解,做一个初步性的分组以及组内的分层。当时我和语文老师商量了一下,这样的想法立马遭到了语文老师的强烈反对。
语文老师说:“如果我是家长,我的孩子在你的班级上,而作为班主任的你,却给我的孩子“粘贴”上了“六号(组里的末号)”的标签,因为你是我孩子的班主任,我虽然表面上不能说什么,但并不代表我心里高兴和支持你的做法。”
我继续追问语文老师:“你认为有什么更好的做法吗?”
语文老师说:“要我说,还不如这样,悄悄地对孩子们进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使每个小组达到均衡,方便于组间的竞争,但不能让孩子们知道他本人到底是组里的几号,可以让组里的每一个孩子在组里发挥自己的优势,擅长做什么的就尽力而为地为组里做什么。”
我细细品味语文老师的每一句话,我认为语文老师说得非常有道理。彼此换个角度来想,假如我是家长,如果我的孩子被贴上六号的标签,我心里也会存在极大的抵触心理或不痛快。
后来转念一想,“尝试”这个词对于这么多年研究班级育人的我来说并不陌生.它对我来说是挑战,是一种不断创新的挑战;尝试,是勇气,去一种超越自我的勇气;尝试,是意志,是一种坚定自我的意志。正因为有了他,我们才能在不断的尝试中,不断地创新,才能使班级育人做得更好。人生的尝试何止千万,但每一次都珍贵无比, 因为他给了我们教训,给了我们希望。去尝试的每一次都是那么有价值,那么让人充满希望和活力。想到这里,我决定一定要和孩子们一起来尝试一下语文老师的思路,也许这种尝试能让我们明白什么或者有创新的收获。
所以,为了孩子们的成长更加科学性,为了我一生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我愿意改变原来这二十几年的课堂和班级育人的研究过程中,所谓的“不符合”情理的现象。我按照语文老师的想法,把孩子们悄悄地进行了组间同质的分组,但是在组里却没有明确的分层取号,孩子们只是知道自己所在的组,却并不知道自己在组里的层次号数。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两周时间的,分层取号前的课堂学习和班级小组化管理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