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孩子有一天对你说:“我现在不想学习,长大点就知道学习了。”或者重复说“我现在不想做,明天再做。”之类的话,你会训斥孩子吗?或者说教一番?我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孩子永远比我预期的要慢几拍,我也充满了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仔细想想,难道我不应该先为自己的未来担忧而去调整方向吗,当然,我也确实在这么做。只是我不相信孩子自己能做好,不相信孩子能对自己负责。
在读《不管教的勇气》一书后,我得到一些启发。如果说《正面管教》是告诉家长怎么对孩子进行管教,那么这本书则恰恰相反。
一、终极目标
培养孩子的目标:自立
自立的三个条件:能够独立做出选择;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能够摆脱自我中心主意。
二、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必须平等地对待孩子
1.批评和表扬都不是平等的对待孩子
我们批评孩子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我们批评越多,问题越得不到解决。不是因为孩子不停出现问题行为,我们才批评,而是因为我们越批评,孩子越是难以停止问题行为。
批评我们还好理解,怎么表扬也是不平等呢?比如孩子在公交车或地铁上没有吵闹,我们说“宝宝真棒!这么安静!”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是老婆表扬老公,是不是会让老公很生气,都得让说人话了。这就是低估孩子的表现,而且容易对孩子造成事事都需要表扬错觉,是不是没有表扬就不做了呢。这时我们只需要说“宝宝,谢谢你这么安静!”
当想训斥孩子的时候,想想孩子生病时我们的心情,就不会想说孩子了。
当想表扬孩子的时候,对孩子说谢谢就好了。
2.关注孩子闪光点
难怕孩子犯错,我们也要关注孩子犯错背后的良好意图。从孩子的缺点看到孩子的优点,
做孩子的伙伴不要做孩子的敌人。
三、父母无法替代孩子去生活,但能够帮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
1.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上理想大学。学习的本质是在获取新知识中感受喜悦,像达芬奇一样。
而我们往往会目光短浅到为孩子一次作业、一次考试成绩而纠结,不断教育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而且还带着怒气。孩子往往也不会有太好的反应,或自责、或不满,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课题被人干涉。就像我们不愿意在工作中让别人对我们的课题进行干涉一样。
不是说父母什么都不能做,父母要分清哪些是自己能做的,观察孩子的表现,不了解的地方可以坦诚地去问孩子,对于孩子的问题也可以在征求孩子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沟通探讨,表达出自己对孩子问题的真实想法。这里就可以参考《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了。
但有一点,父母只能控制能做的事,而于孩子,要相信孩子自己会调整,会把自己的事做好。(PS:我的内心独白“真的好难做到呀!”)
实在焦虑,比如孩子面临大考时,只能做到回避,不要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
2.不要制造幻象
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会说这样的话:只要不做什么,你的学习就会好了。我小时候也中过招,当听到这样的话时,就觉得我其实是没有问题的,只要不做那什么就好了嘛。这就是一种幻象,孩子不会意识到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永远都会给自己找做不好的理由。这也是成人急于求成的心理作祟。
3.不要认为自己不行
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
接受这句话需要勇气。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在某些事上是一定不行的,这种想法可能起因于某一次失败,但并非就是因为学习失利而形成的。也许更多的原因在于:学习失利之前,面对生活中必须由自己解决的课题时已经被大大挫伤了勇气。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去面对一些比较困难的课题,有时只是需要接受做不好的结果,但不是逃避,而是勇于尝试。
4.帮助他人
学习不是孩子唯一要做的事,同样要参与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比如帮忙做家务,学业再忙也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也能体会到学习之外自己的价值,也可以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
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倡导一帮一,学习好的同学带一个学习不好的同学,班上整体水平其实都得到了提高。
四、孩子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孩子学习不认真,学习成绩不好;孩子选择失误,工作不顺利;这些问题都由孩子自己去面对,去解决,如果孩子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不去改变也是一种选择。就算在父母的安排下孩子一切顺遂,也不一定就活得开心,因为一直会活在父母的笼罩之下,而且经不起任何挫折。孩子终究是要为自己而活的,就像我们现在是为自己而活一样。
默默耕耘,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