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孩子们的文章,就像看到了这个学期孩子们的起起伏伏,以及我的。
放下一些执念——那个孩子本来已经变化那么大了,已经足够好了,怎么又滑入另一个深渊的边缘?
其实没有那么多怎么。这才是本来的他自己,长与短,好与坏,都是他。
生命中的烙印刻痕,有些是父母给予的,有些是环境累积的,不同的应对模式,不同的习惯。于是释然,不管怎样,此时此刻,他是我的学生。接纳,然后尽己所能调整,帮助孩子调整应对模式,更是帮助我自己。
边界。我是老师,不是他的父母,他是我目前十几个孩子中的一个。底线,规则之外再言其他。
对他我有深深的悲悯,但不再想扮演上帝。老师不是救世主。
卸下了伪装,才是自己。有时唠唠叨叨,有时非常专注,有时非常暴躁,甚至骂骂咧咧。这是那个成长中的男孩,我在看他每一次发光,每一次黯淡,听他的每一次抱怨,然后想我可是也同样的抱怨过。
是的,有的。
当他说出来,给我什么感觉?
很不爽。于是我想我自己抱怨的时候,别人也是同样的感受吧。
这段时间,几个孩子起来,明朗飞奔,教室每一天就是这样。起来几个,停滞一两个,然后再来。
起起伏伏才是人生常态。
学着安静。其实安静是生命的常态。躲在角落里看别人说说笑笑很多年,再熟悉不过的场景。
只是心态早已不同。
爱发脾气的一个孩子,这周目标写“听老师的话”。我说,我们都按规则行事,做规则的维护者,仅此。
上周五,我重点“收拾”的是他,其实是正面交锋,理解+不退让,他明白底线,在了解边界。于是这周晴朗了很多。
学堂娃开始发力,要强的孩子怎么也不会差。最重要的是妈妈的改变,家庭氛围的改变。然后孩子“哗”的一下子就起来了。
若无家校合力,效果总是慢的。所以我喜欢,把我养育孩子的经历讲给家长听,我曾经的弯路,我的心得,彼此分享。面对问题共同应对。于是家长大多成为同盟。
我从来都不是什么专家,只是某些方面关注的多,和孩子打交道的多,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了些。所以我喜欢把家长当做同盟军,我的思考以及得失坦诚相告。于是信由此而来,共同的面对中逐渐的一些人就成为了朋友。
说过的最多的话是,就是全天下都说你的孩子不好,你也要告诉孩子——我爱你,我相信你,来,有问题我们一起面对。是的,曾经,我的孩子,我们小学的一段生涯,我们就是这样度过的。然后他越来越好。
焦虑担忧,哪个妈妈没有过?只是走过,发现很多确实没有必要,但是每个人依然还会走过那样的旅程。只是看别人分享,听别人的故事,多少对自己总有启发。
要问的是,相信生命,真的相信,我们做到了吗?
真懂了,就会知道所有的起伏都是正常。
也有一个妄念,知道一个家庭的亲子模式健康了,孩子才会有真正的幸福。于是,愿在此上发力。但是这番经历告知我,不要执,尽人事听天命。
《麦田的守望者》我曾经很不喜欢,我是一个有道德洁癖的“女生”,但是现在懂得男孩子的世界,于是这本书不再排斥。遥遥地守着边界,不理解时放下,想想也就明白了。
希望你也懂得,他的发泄他的暴躁都是他的一部分。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