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感受到生活的无趣。
到了时间点,你需要他工作,他就去工作;需要他考研,他就去考研;需要他找到一份工作,他也会好好干,但问题是他觉得没意思,做什么事都没劲,甚至该结婚的时候不结婚,该生孩子的时候也不想生孩子,不断往后拖延。
在八九十年代,年轻人二十五六岁就已经当上爸爸了。但现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都不断地把成熟时间往后拖延,这个现象叫作“延迟承诺”。
“要当爸爸”是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承诺?“要当丈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承诺,“要当妈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承诺。但是我们不想长大,不断往后推迟长大这件事情的发生。同样是在全球范围之内,越来越多的国家还出现了“啃老族”的现象。这种状况叫作“卡壳了”,很多年轻人被卡在了一个地方,不愿意进入他们的社会角色。
那是不是这个社会越来越糟糕了?其实也不是。从对比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的社会更安全,生活条件更好,物质更丰富,甚至年轻人的修养也变得更好,更有礼貌,这都是进步的表现。但问题在于,大家都不愿意更早地承担角色责任。
人们去采访这些“漂泊”的年轻人,问他们有什么共同的感受,结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从未感觉到所做的事情是重要的。”他们认为自己每天浑浑噩噩地养家糊口、还房贷,但从来没有感受到做这些事的意义、价值、重要性。
人生目标是短期目标和驱使大多数日常行为的动机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根源。”如果你希望自己活得有劲、有韧性、有活力,那就不能只满足于找到一个物质层面的目标。
比如,很多人说“我近期的目标就是买房”“我近期的目标就是摇号”,这是一个短期的物质目标,它可能给你带来了一时的动力,你不需要太长时间,可能努力一两年后你自己都会奇怪:“买房真的那么重要吗?”或者等你实现了目标以后,你会发现房子没有给你带来预期的幸福感。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更宏大的目标,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漂泊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