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读了几十本书,重读第二遍的只有这本《小说的骨架》,除了那套《知否》,以前没事总是喜欢放一本在床头,无事时拿来读几页,反而是这两年有计划地读书,把读它的时间挤压了,前年加上去年两年时间才把一套六本读完一遍。
关于写作的书前年去年读了十多本,重读第一本为什么要选骨架呢?其实是急于对小说框架搭建的渴求。那个开了头的小说,之所以会停这么久,就是因为到现在还没有大框架,纠结于后续情节的发展。
没错,我写小说并不是因为自己有一个好的话题,才迫不及待。而是因为想让自己动起来才去写,还是前年从《30天写小说》这本书中,学会了这一招来治自己。作者说任何人都能写出小说,只要会说话,有思想,会讲故事,就能写出小说。
因为作者文中耐心地鼓励和分析,我也盲目而机械地跟着作者指导的一步一步操作,从题材准备,到挑战前的心理建设,直到挑战前一个月的最一天立下flag:30天写一本5万字的小说。
然后挑战当月从第一天开始,一直熬到最后一天真的写够了5万字。这其中的心酸与最后的欣喜是以前在文字中从来不曾体会过的。这本小说除了写时和写好修改时看过,后来再没看过,除了不想反刍自己的文字的原因外,更大成分怕面对质量不过关的胆怯。
这之后就不停地读关于写作的书,从而知道自己第一本小说存在多少问题,不敢把人物品性写的很坏,也不忍心让人物受挫后伤,人物不但少的可怜,且性格不会挖掘,不够深刻。当时有勇气挑战是多么勇敢,但也正是因为那本小说,在后来读写作指导书的时候,能以史为镜,体会与知识的吸收更加容易与深刻。
这就是为什么总是要急于写新小说的原因,去年只有年底开了个头,一年都没再写,导致从书中体会到的感悟,因为没有实践而只能浮于表面,越多变得越混乱。
话说缺什么补什么,我因为急于要写新小说,却苦于没有小说的大纲,所以才读骨架这本书。但是,写小说这件事不是上学时背诵古诗,书上怎么写,便怎么背就可以。写作指导也只会分析大纲的优劣势,不会手把手教出来每一部小说。
写作这件事注定是孤独的,就像在文字的海洋中航海,自己那一点思想像是海中的一叶小舟,要能辨得清地平线,更要经得起风吹浪打,不然只能淹没在无边的文字大海中。
《小说的骨架》这本书中分析了框架的优势,也遵从不喜欢写框架一类作者的习惯。作者没有像有些人一样信誓旦旦,把自己的经验标榜成金科玉律,而是从自己写文多年的经验和自己的心得,分析自己为什么喜欢框架。
因为有了框架,使得我们在写作时每一步每一天,都知道自己要写什么,而不是靠时有时无的灵感。提纲,是小说中的路线图,让作者可以一眼看到故事的关键点,时刻不忘自己要表达的主题,从而不让自己的故事和情节太过偏离主题思想。
作者说他写了五本小说才真正体会到写提纲的重要性,但即便醒悟,之后也时有不写提纲的时候。说有一次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只写了50页,而且内容杂乱不知所云。直到最后无法,才又把大纲列出来,根据大纲对前边的文字改的改,去的去,之后的码文才顺利起来。
作者写这些经历,并没有卖惨让人一定要写大纲的意思。相反,我们从文字中能看出,不管是多么成熟的作家,不管是写的第一本书,还是第N本书,都会在写的时候遇到新的困难,产生新的感悟。
大纲无长短,也不注重形式,有的人只有一句主题思想大纲,有的人光大纲就要写很长时间,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写上三五本之多。只是像我这种几个月踌躇写不出大纲,想不出主题的,要怎么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