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经证。
如果这段时间,你看到你的舌苔变湿了,那你就要考虑是不是要及时吃一些祛湿的药,把这个舌苔,脾胃之湿给解决解决。那这个祛湿的药,我想代表的是平胃散,那你要顺便减肥,你要吃大豆黄卷也没有关系,如果是有五苓散证的那就吃五苓散好了,因为五苓散的话我发现我的同业,他们用五苓散是生药打粉有效很多,这个反而是科学中药不太有效,生药打粉的力道非常强,你只要说一下五苓散的粉剂,他们大概给得出来吧 ,就是可以吃的药你用一用。如果你不能够挡住,真的开始发生胸闷的状态了,当然我们一般论的说法是,这个脾阴实传成心阴实的时候,出现的心脏病往往是瓣膜病,就是心脏瓣膜的病。其实张仲景的胸痹篇是一个相当完善的篇章。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 也。
阳明中风”,然后呢,“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缓”
在宋本不是写这个“脉浮缓”跟“恶风”,宋本是写这个“恶寒,脉浮而紧”。所以,宋本的那个条文等于是在强调他有一个好像是麻黄汤证的这个外证还没有缩进来,这个症状还没有消失。所以呢,没有到位的时候呢,我们的这个阳明病的一些下法是不适合用的。
阳明病寒证(一)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仲景说,得了阳明病的人,如果他吃得下饭,代表这个邪气是风邪;如果他吃不下饭,代表这个邪气是寒邪。其实这一条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性非常差的条文,历代注家就因为这一条的逻辑性的不好,所以吵个不完。就是吵说这个后面那个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它的这个主轴,太阳的这个邪气进来,我们要稍微认一下阳明病的这个它的转化的过程,就是说,阳明病我们一般是说是发热,发热其实是有两路的可能性,一个是所谓的传腑,一个是所谓的传经。就是阳明区块的最中间算是肌肉,里面算是消化轴,外面算是经络,那么这个热,这个阳明区块这三个层级的地方都有可能生阳明病。太阳传阳明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什么?太阳的脉变成长条绷紧的时候是什么?葛根汤证,葛根浮长表阳明。那这个葛根汤证呢其实就是一个标准的这个邪气是往阳明经上面走的一个走法。那这个阳明经的葛根汤证,它再发展下来就变成阳明热证,那阳明热证就是所谓的白虎系的汤,那白虎系的汤是热在肌肉跟阳明经。那这个白虎系的汤,你说这个阳明热证有没有别的状况。比如说白虎比较是中焦热,如果它是上焦热的话也会出现栀子汤的证,我们后面也会教。那如果它是下焦热的话,会出现猪苓汤的证。所以呢,这个阳明从经证传到热证,这一路有这些这些汤可以用,就是它没有牵涉到你的大便干不干,也就是在这个地方的时候说不定还在拉稀,所以这一条是不直接在你的肠子里面把大便干燥,腑病的话呢就是从调胃承气汤证往大承气汤证走。当我们哦在梳理这个阳明篇的条文的时候,你会看得到张仲景在描述这两个东西的一种非常灵活鲜明的笔法。在表的症哦它就是在身体外面肌肉那边烧来烧去的,往里面走的呢你就会看得到张仲景文笔上面,说这个人的热邪开始往里面聚了。一开始是聚在消化轴比较上面的地方,然后大便快要燥结的时候是怎么样一个状况,那是调胃承气汤证。就你会感觉到那个热已经开始往核心内聚了,然后越烧越干越烧越干,然后最后变成大承气汤证,就是这样子在内侧的。所以这个你称为往腑传也对,不然你可以有另外一个层级的说法,说这个叫做燥化。也就是葛(根汤)到白(虎汤)这个不一定要燥化,但是这个大便越结越干这个过程是燥化,所以这个燥化的阳明病。所以这两个路子我们要知道,但是我们在临床的时候,就是要把这些症状梳理一下,慢慢把它掰开哦,像我们刚刚讲的这,固瘕。其实他虽然大肠燥了,可是他的这个脾胃是寒到了,所以阳明病有寒化的。只是寒化的阳明病花样很多,而且甚至寒化的阳明病是跟杂病混合在一起的。就像这个人胃口不好想吐,这个不一定要在感冒的状况之下出现,就是消化轴冷的就可以了哦。所以这个寒化的阳明病也是一路我们要学的。那这个燥化跟热化跟寒化之外,还有一路非常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他或许是热,或许是寒,但是他湿。那阳明发的湿病会怎么样啊?阳明发湿病的时候,通常呢湿寒或者是湿热蓄结在一起的时候,它会形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说的黄疸病。所以黄疸病也是阳明病的一个湿化的发展方向。那我们知道这些可能性的时候,其实读阳明篇呢不是那么让人痛苦的,以临床上来讲这个篇章还蛮让人舒服的,一些主症会抓的话,用起来还算顺手。像是湿化的这个阳明病,他的比较牵涉的是消化轴的肝胆。那我说的消化轴的肝胆是什么意思?就是他的证型不是少阳病,不是厥阴病,就是当他是在阳明病的主症框之下发生的肝胆病的时候,这个算到阳明,因为他没有牵涉到厥阴区跟少阳区。那么这个黄疸这个病在阳明篇里头其实是处理得非常的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