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人在他乡,过年一点味道也没有,年味,只有儿时的才浓烈。
让我打开记忆的闸,泻出回忆的河,追忆一下儿时的年味。
在我儿时,上世纪八十年代,物质还很匮乏。那时候盼年,其实就是盼吃盼喝盼穿。
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便是真正的开始忙年了。
首先是扫屋,就是把家里大扫除一番。盆盆罐罐,所有家具都搬到院子里,把屋清空。真的是扫屋,用长竹竿绑着扫把,屋顶也能够得着,角角落落全部打扫干净。
然后再拿出两天来专门蒸馒头,还用鱼模具,花模具做一些花样馒头。面里包上红糖,放在鱼模具和花模具里面按平,倒出来形状就是鱼和花的样子,小孩子们都很喜欢。
上次回家我还专门买了一个鱼模具带回来。下图三条鱼就是用鱼模具做出来的,还没蒸之前。上图是蒸熟之后,用南瓜和的面,所以是黄色的,某年过年的时候做的。
蒸好的馒头放在一个很大的缸里,那时冬天很冷,没有冰箱也不会怕坏,都能吃到元宵节。
再专门炸一些年货,炸肉丸子,炸鱼,炸藕盒,炸茄盒,甚至还会炸肥肉与蘑菇。
我们小孩子最开心了,父母一边炸我们一边吃,真的是太香了。
还有一道特色菜是大白菜蒸鸡。放一整只鸡,一颗大白菜在大锅里,烧柴火来蒸,这才是真正的柴火鸡。放八角,放酱油,放盐,料很简单,蒸出来的味道却是不一般。我按照步骤来做,却怎么也做不出妈妈的味道来。
爸爸还会专门做肉皮冻。把猪皮洗净加水熬煮,冷却后晶莹剔透,放上大葱和酱油凉拌,大冬天的吃一口,透心凉,心飞扬。
父母准备这些年货的时候。我也会参与其中帮忙打打下手,时间久了,手艺便学会了。逢年过节我也都会做一些,味道也不错,但是吃起来就是没有儿时年味的感觉。
过年贴春联那是必不可少的。贴春联的浆糊都是自己熬制的。这时我们小孩子就会被派上用场了,贴的时候帮着递春联。还有过门钱,红黄绿蓝各种颜色贴在门框上,随风飘扬,甚是好看。
大年三十那一天最忙了,提前把水饺包好,一个个放在盖垫上,端到屋外,直接就成了冷冻水饺了。
再炒菜准备吃年夜饭,尽量赶在八点前吃完,好看春晚。
春节联欢晚会也是一道特别的年夜饭,每年都不会落下。舞蹈歌曲,小品相声,看的人喜笑开颜。
待到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时,准备好的鞭炮齐响起,噼里啪啦震耳欲聋。我最怕鞭炮声了,提前关好门,关好窗,双手紧紧捂着耳朵,等到鞭炮放完才松手。
零点一过,新的一年来到了,赶紧睡会觉,一大早天不亮还要挨家挨户去拜年。新衣服早就买好了,必须等到大年初一穿,穿新衣拜新年。
说声过年好!糖果给一把。那时候没有什么玩具,我们就把糖纸收集起来当宝贝似的,花花绿绿的,小伙伴们比一比,谁收集的糖纸更好看。
拜完年后回到家,大年初一早上第一顿饭就是煮水饺吃。水饺里面有几个包了硬币,谁吃到这一年就会走好运,发大财。为了吃到包有硬币的财神饺,我们都是自家吃完了再去各个叔叔家吃,通常都会吃撑了。
如今物质丰盈,天天像过年,想吃什么有什么,却再也吃不出儿时年味的感觉。新衣随买随穿,却怎么也穿不出儿时过年的新鲜感。
追忆似水流年,儿时的年味再也难现。只能在记忆中回味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