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萨满依格加卡加克曾说:生命远非人智所及,它由伟大的孤寂中诞生,只有从苦难中才能触及。只有困厄与苦难才能使心眼打开,看到那不为他人所知的一切。
所以,拥抱你的痛苦,这是成为你自己的必经之路。
第一章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
1.袁荣亲说:人就是非理性的,人们都是根据己过去有限的人生经验总结出自己的人生信条,这些信条发展出的自动思维左右了我们现在的行动。这听起来很荒诞,但这就是事实。
2.心理学家认为,“延迟满足” 与父母的训练有关。在幼儿期,如果父母对其大小便的训练不严,想大小便就随处解决。那么,这个孩子在长大后就会既缺乏纪律感,也缺乏“延迟满足”这种意识,他们想要什么就必须立即得到。
3.对我们来说:每一个坏习惯都有其好处。不仅如此,实际上每个坏习惯都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着我们自己的深层需要。对我们来说,每一个坏习惯都有其好处。不仅如此,实际上每一个坏习惯都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着我们自己的深层需求。
4.真正能自控的人是内心和谐的人,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每一部分需求都当作朋友来看待,这样每一部分都不会捣乱。这样的人不是试图控制或压制一些缺点,而总能从它们当中找到正面的信息。
5.何长明说,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每一个负面的、损害性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危机。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最终都是为了 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每一个负面的、损害性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
6.真正能自控的人是内心和谐的人,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每一部分需求都当做朋友来看待,这样每一部分都不会捣乱。这样的人不是试图控制或压制一些缺点,而总能从他们当中找到正面信息。
7.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理解自己脆弱的根源,并从这个根源入手来解决问题。
8.听听你内心的声音,了解一下,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那才是你的动力源泉。初恋的时候和心爱的人初次约会时,你会拖延吗?当你热衷于一个电子游戏时,你会拖延吗?答案很简单。当你真正想做一件事情时,动力会从内心自动产生,你自然会自律。不要从外界去寻找迫使你改变习惯的东西,因为他们很容易被你放弃。
9.何长明:当你真正喜欢做一件事时,自律就会成为你的本能。
10.增强自控力的唯一根本在于要找到你真正爱做的事情是什么,真正想成为怎样的人,也就是要找到你的人生使命。
11.每一个旧习惯对应着的神经回路是无法消失的,只能靠新习惯打造更强大的新神经回路,用新神经回路去战胜旧的神经回路。第一,从最容易的事情开始。第二,每天必须做一件事情。第三,每天必须不做一件事情。第四,不要积累太多的未完成的事情。第五,有决定胜过没有决定。
12.每个未完成的事情都会吞噬你部分心理能量,无论这个事情多么不起眼。
13.痛苦本身其实只是一个信号,只是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
14.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种:直面痛苦,认识痛苦的意义,领悟到问题的来源,并由此成长。
15.要分清痛苦与问题,可以想办法减轻痛苦,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问题。
16.潜意识的特点是,我们越想控制它,就越控制不了,它的活动会越来越频繁。
17.影响关系的要素有两点:爱与自由。爱,令关系更近;自由,则令关系保持距离。
18.关键是要摈弃那种不惜一切代价抵制焦虑的信念,因为这一种信念无异于宣称我们没有受到任何威胁,或不想受到任何威胁。但如果我们承认受到了威胁,就能使拯救的手段得到发展.
第二章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19.任何真切而纯粹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假若你学会敏锐捕捉并坦然接受它们,那么你就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成长。
20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决定了这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
21.其实,人生的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
22.以前,你拒绝悲伤,也拒绝直面自己悲惨的人生真相。你巨大的心理能量都花在了否认真相、与真相较劲上。
23.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于家庭。
24.越逃避,阴影越重;越勇敢,阴影越轻。
25.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我们的生命。如果逃避,我们就损失了一部分自我和力量。如果面对并整合阴影,阴影就会变成我们的人生财富。
26.“重做自己的父母”,化解童年留下的磨难。
27.我们有真实的小孩,我们自己也是小孩。我们会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自己孩子的头上。我们过度保护孩子,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需要保护;我们溺爱孩子,是因为我们渴望溺爱;我们暴打孩子,是因为我们自己被暴打过……
28.深深地伤害一个孩子是一种毁灭性的行为,许多儿时被严重虐待的人,成年后经常会有自虐或虐待他人的行为。
29.只有当你缺乏理解的时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经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就不需要掌控了。
30.世界历史中有一个几乎颠扑不破的真理:控制欲望太强的强人们,要么他们亲自制造苦难,要么他们的所谓的盛世后,接着就是巨大的苦难。
31.一个总是不断诞生强人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失序与窒息不断轮回的社会。古代中国秦统一后的历史验证了这一点,俄罗斯的历史也验证了这一点。
32.有时,回想英国和美国的历史,我总觉得似乎找不出一个光彩夺目的超级英雄来,这是因为,这样的国家一直处于自由而有序的状态,不需要一个控制欲望超级强烈的英雄来“拯救”。
33.对世界而言,控制欲望是万恶之源。对个人而言,控制欲望是万病之源。
34.我们常以为,要一个人对自己好,就该先对他好。但是,更好的办法是,你想让一个人对你好,就请他帮你一个忙。这个办法之所以更好,是因为我们都很自恋。多数时候,我们看似爱的是别人,其实爱的是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
35.如果在一个关系中,你付出了,那么你会很在乎这个关系,但对方没怎么付出,于是对方就不会在乎这个关系,而且不管你多么优秀,对他有多好,他都会不在乎。想让他在乎,就必须让他付出。
36.如果一些感受在自己身上产生了,就必须接纳它们、认识它们,这才是自我和谐之道。
37.很多生理疾病起了减缓心理痛苦的保护作用。
第三章 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
38.愤怒,给予你力量和动力,让你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具有创意,每一分钟都能表现出你自己的风采。没有愤怒,你就会在不适当的地方屈服,就会手足无措。
39.好的愤怒,直接捍卫了你的个人空间,并最终阻止了一个好的关系向坏的方向发展。
40.很多人明白父母的确糟糕后,把这一点当成了推卸自己责任的理由,认为自己什么问题都该父母负责,但忘记了他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41.好的愤怒,针对的必须是导致你愤怒的那个人。你对这个人愤怒,你才能捍卫自己的空间,并且愤怒的表达才会有效果。如果这个人惹了你,你不敢对他愤怒,你跑去把愤怒发泄到其他人身上。那么,你发泄得再厉害都没用,因为对象选错了,那样愤怒就没有任何意义。
42.会合理地表达愤怒的人,远比从不愤怒的人更适合与别人建立关系。
43.因为愤怒和性一样,都是我们本能的驱动力。如果性能力被阉割了,一个人就会变得萎靡不振,愤怒的能力被“阉割”,会带来同样的结果。
44.化解悲剧的唯一道路是接受失去
第四章 不要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
45.一个和谐的关系,必然有丰富的付出与接受,你给予我物质和精神的爱,我接受;我给予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的爱,你也欣然接受,然后回予我更多……如果这个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关系也随即会向坏的方向发展。
46.少量的付出和接受,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好处;大量才会让我们变得富有。
47.如果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世界,你一定会发现,太多的人因为固守这种清白无辜感,而摧毁了自己的人生。
48.好人,势必有一个特点——牺牲自己的需要。
坏人,势必有一个特点——纵容自己的需要。
49.内疚是对自己的攻击,当他们想完全消灭掉这种自我攻击时,他们就将其变成了向外的攻击。
50.自卑与自信,其实是由我们小时候获得的爱的多少所决定的。
第五章 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
51.我们无法左右对方。父母无法选择,甚至你爱的人你也无法选择。你会发现,越在乎一个关系,你能左右这个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小。
52..最好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即不管你的外在条件如何,我一如既往地爱你,我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仅仅因为你是我的爱人,于是我这么爱你,我的爱是没有条件的。
53.接受,即接受自己的命运,承认自己自卑,或承认自己的确有一对很自卑的父母,自己对他们有点瞧不起,甚至非常有意见。当承认了这一事实后,你就会对自己的自卑或对父母的自卑就不那么在乎了。
54.在乎自卑和在乎优秀是一回事。
55.心灵的事,要慢慢来。
56.“坏人”是缺乏整合善与恶、好与坏的能力的人。
第六章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
57.从这一点而言,许多恐惧,无需战胜。相反,我们可静下来,聆听恐惧,从而发现恐惧给我们的提示。
第七章 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
58.人格的自由很重要,它是我们的独立之本、健康之泉,也是我们创造力的基石。
59.譬如,为了彰显你的自由精神,你随意地作选择,又随意地逃离,你以为你可以轻松地结束你的任何事情,可以忘记一切烦恼,只留下快乐在记忆中。但实际上,任何事情一旦发生,都注定不可改变且不能被遗忘,它将永远对你发挥影响。
60.罗杰斯说,一个人的人格就是这个人过去所有人生体验的总和。
61.所谓接受,即直面我们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无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
62.好的父母,未必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物质需要,但一定会给我们健康的心灵。糟糕的父母,可能会很好地满足我们的物质需要,却会给我们留下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63.实际上,多数心理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小时候拒绝接受自己的父母,拒绝接受这个生命中最大的命运。相反,我们渴望改变父母。这种渴望注定会失败,于是我们将这个渴望深埋在心底,长大了,再按照这个渴望去选择配偶,并像童年渴望改变父母一样来改造配偶。
64.那些从来都是“仁至义尽”的好人,因为他们拒绝了内疚,结果就是,他们也顺带着拒绝了所有的情感。
65.孩子在做任何表达时都有一个节奏,父母可以像二重奏一样和一下孩子的节奏。比方说,孩子说“妈妈我好开心”,那么妈妈和一下孩子的节奏就会回以同样的开心,如此一来,一种愉悦感就会在妈妈与孩子之间流动。
66.好的妈妈是这种:我随时都愿意承认我的教育有问题,承认我曾经对孩子做错了一些事情,我愿意承认我的错误,我还愿意改善。
第八章 结语 给自己一个仪式,开始一段征程
67.一次生命,是心灵不断成长的过程。只是,对于心灵的转变,我们常处于混沌状态,不知自己已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仪式来提醒自己,甚至引导自己的转变。
68.仪式只是为了告别,而不是为了忘却,因为事实一旦发生,就注定是我们命运中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接受这一部分,忘却既不能真正做到,也不利于心灵的康复。
69.成长本身就是心灵的需要。
70.用灵魂来导向自己的行动,你就会觉得更有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