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应该下功夫的点在什么地方呢?什么是最需要去做的事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应该是我们理想中的学生学习的状态,然而现实学习中,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什么呢?对数学学习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枯燥、难懂、难学大概是学生对数学的普遍认识吧。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从学生熟悉的、真实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拨动学生探求新知的好奇心;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感受数学的亲和力,感悟数学思考的力量和理性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
2、引发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能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反观现在的数学教学,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教学,一节课只关注某一个(或几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却忽略了知识背后的本质。这样的教学,学生获得的只能是点状的、碎片化的知识,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数学的思想、方法更是无从谈起,更不必提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落实了。
比如说:当我们在教学加法和乘法运算律时,很多老师都会只关注运用运算律对算式进行正确的变形和简便运算,却忽略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果我们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引导学生思考它和凑十法有什么联系?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将乘法分配律和笔算乘法竖式的每一步对应起来?并解释其中的道理。这样的话,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感受数学的神奇和美妙,学会数学思考的方式,形成数学的思维。
3、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学习的正向迁移,提高学习效率,并能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使学生今后在适应终身学习上受益。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炼,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可以说,好习惯益终生,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4、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恰当的学习方法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而且对学生是适宜的,有效的。
其实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传统教学中类型模仿、习题演练,虽然显得枯燥、被动,但使用得当也是可以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的,且数学学习中的很多基本功的训练其实是离不开这些习题演练的。可见,对待任何事物、任何方法我们都应该以一种辩证的眼光去看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融合,合理取舍,从而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出会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