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9月3日,很荣幸加入常生龙老师的共读群,与一群热爱学习、热爱教育的教师们一起跟着常生龙老师共读《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本书有七个章节: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节奏、自由和训练的节奏、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数学课程、大学及其功能。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的目的是造就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人才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人才引向深奥高远之境。我觉得要实现这一教育目的,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人的智慧,而不仅仅是填充知识,要防止“呆滞思想”。

怀特海强调:“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我非常希望你们铭记于心的是,虽然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智力教育还有另一个要素,比较模糊却更加伟大,因而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古人称之为智慧。你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聪明,但你可以很容易地获得知识却仍然没有智慧。”

赵括和马谡都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方面的反面人物,一个以“纸上谈兵”名留青史,一个以“挥泪斩马谡”出名,他们最相似的地方在于口才过人,只会说不会用,这就是属于没有智慧的。但诸葛亮是什么人物?中国历史上智慧人物的代表!诸葛亮的智慧超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观察分析天下大事,还未出山就已知天下三分,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将当时的局面分析的面面俱到;他精通兵法,如空城计,七擒七纵孟获便是很好的例子,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扭转战局,使赤壁之战胜利。这就是智慧。

什么是呆滞思想?怀特海在书里是这么说的:所谓的呆滞的思想或者说惰性观念它是仅仅围着大脑所接受却不加于利用或不进行检验或没有与其它新颖的思想有机地融为一体。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个知识完全没有消化。这个知识是怎样进入到她的脑海里的,然后她倒出来还是什么样子。惰性知识很难在单元与单元之间迁移。惰性知识很难在学科与学科之间迁移。惰性知识很难在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之间迁移。很多学生学的某个的知识,他们只是顽固的在某个学科,某个单元,甚至某节课里呆着。学生在学校里很难在不同的单元,不同的学科里进行知识的迁移。学校和生活之间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我们很能调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而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长大后出来社会基本上不懂得调换,换了个新的情景,学生就无法调用。

二、课程设置要“少而透”,且相互渗透,有机统一,避免多而肤泛,相互割裂。

要避免产生“呆滞思想”,从课程角度来说,要注意两条戒律:

1、不可教太多科目。

2、所教科目“少而透”。

“少”是指少而精,“透”是指透彻。无论是古典课程还是现代课程,无论是文学课程还是科学课程,各种理论概念在学生的课程中应该永远具有重要的应用性。怀特海,坚决主张摒弃学科知识相互之间的分离和隔绝,认为这种状况是致命的,它毁坏了现代课程的有效性。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应该像仓库中的杂物一样,胡乱地陈放在学生大脑中,而是应该有机融合,最终作用于学生的生命。学习音乐,不是为了只学那几首歌,学习舞蹈,不是为了只跳那几支舞蹈;学习美术,不是为了只画那几幅画,开设阅读课,不仅仅是为了多阅读几本书……课程的开设不能等同于技艺的操练,而应该与学生的精神生活相联系,从智力、情感、审美、道德等角度综合作用于学生的生命。 否则,把课程割裂开来,把课程与学生的生命割裂开来,窄化成知识的传授,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怀特海认为不论哪个时代的教育,都离不开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他所反对的是传授割裂的、静止的、部分的知识。 他说:“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树林。”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与之相应的整个文化;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人所创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知识的人;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表面的逻辑和理性,更重要的是知识深层的人性和创造性。这种文化教育通过将其渗透到专门知识教育中来完成,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受到包括各种知识在内的整个人类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知识文化、身体心理和审美艺术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

习总书记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契合了怀特海在 100 年前提出的 “培养既有文化修养又在某个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说法。

习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我们做家长的既要善于“言传身教”,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又要善于“明察秋毫”,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各级各类学校也要注重“全面发展”,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

三、所学的知识要运用于当下。

知识要运用于当下。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实践中的价值,体会到知识的魅力。怀特海说:“现在包含着全部的存在,那漫长完整的时间,它属于永恒。”相应地,他运用这种哲学观指导教育,他认为:“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知识理解生活,生活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归宿。 一切学习应该指向生活,“各种理论概念在学生的课程中应该永远具有重要的应用性”,“教育有用,因为理解生活是有用的”。

怀特海反复强调: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没有比轻视现在对年轻人的危害更大的了。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所谓的知识的利用,我们是指要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能对外部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应。你不能像对待工具一样,把它磨锋利了才去使用它。

作为教师,要努力做到每一堂课,所要教的内容,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我们需要让孩子们知道的一二三点,就要思考,孩子们要如何知道这些,知道这些对孩子们有什么用? 激发孩子们自发的想学,觉得老师教的内容对他们是有帮助的,这样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如果内容太多,孩子就不会认真听,所教的内容就会像给孩子们灌输了一堆没有用的东西。因此,所教内容要少而透,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这种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被激发;不管你要加强学生的何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得到练习;不管你想怎样影响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必须现在就去展示它。这有利于孩子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由的组合和想象。

比如:让学生大量背诵数学公式,大量机械背诵会对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造成损伤。这种缺乏理解的机械背诵,只会让学生厌恶数学。

如何将知识运用于当下? 在你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时,可以通过记录的方法不断地强化记忆,让它们刻在自己的脑海里,这样在碰到类似的问题时候,就能够轻松拿出来使用。为了让自己的知识能够真正帮助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你可以针对欠缺的部分进行学习补充,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将知识运用在实践中。有时候大量的知识灌输,会让人难以记住,因此,学会对知识的拆分,才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记忆,这样才能够加深对学到的知识的记忆。为了让你的知识得到验证,你还可以通过反复的操作进行验证,一方面也可以加深记忆,另一方面也可以验证知识的正确性。在经历一个阶段地学习之后,还可以通过对记忆的整理,进行知识的系统梳理,不断加深记忆的同时,能够轻松将知识运用于当下,运用到实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