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中山小学 黄小海
在教学方面,
我们希望学生培养良好的、明智的判断力和做出有根据的、批判性的判断能力。
这里的每一个描述都表明评价在课堂中所具有的意义的程度。
~~麦克.格尔森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评价”为最高层级,然而让学生参与“评价”却是我很少在课堂上尝试的一项活动。在王绪溢博士的鼓励下,本周课堂上的一个偶然机会,尝试了在课堂上进行评价活动,收获了一些感悟。
临时改变的教学
在《体积计算》的课堂伊始,我给了1分30秒让学生根据长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自主推导出其他的衍生公式如:a=V÷(bh)。本以为学生能够很快的写出所有的衍生公式,结果连挑了两个学生要么写错,要么没写全。于是临时改变教学策略加入评价活动:1.增加2分钟供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公式推导;2.交流结束后随机抽人拍照展示汇报,其他学生参与评价。3.根据评价得分进行小组和个人加分奖励。评价标准为:公式写全得1分,公式写对得1分,总分2分。
感受到改变
这次临时加入的评价活动,让我在学生上台汇报活动时也切实感受到了类似投票活动时才有的全员参与的课堂氛围。在原来的课堂中,学生汇报总感觉是汇报学生的“单口相声”,一个人的表演。下面的学生有没有参与只能靠我的眼神,可是他们脑子里有没有在思考我看不到。在要求全体学生参与评价之后,屏幕上能显示出每个孩子的评分,通过评分我看到的是孩子的参与与思考。
0分的尴尬
“老师,如果得0分按什么?”这是学生评分时发出的疑问。
“0分就不用按”我回答。
“那我的课堂参与率会降低的。”
这是课堂上发生的一幕。若学生公式没写全,又出现公式写错的情况,确实就只有0分。而在学生的反馈器上并没有0的按钮,若不参与按键学生周报中的参与率则会受到影响,也不符合课堂活动需要全员参与的理念要求。我只好临时进行调整,修改标准为“没写全得1分,写全得2分,写对得1分”。
评价活动的一些思考
由此可见,评价标准设置的分数需要有一些弹性。一个标准的分值可设置为2~3分。若是2分,则1分表示没达到标准的要求,2分表示达到;若是3分,那么3分,2分,1分则可对应的是好完全达标,大部分达标,少达标或没达标,增加学生可选择的空间。
同时需注意根据班级学生能力情况设置分值。当可选择分值变多,需要学生判断的情况也就增多,无形中会增加评分的难度,对于刚开始尝试评分的班级当个标准分值从2分开始为宜。如本次的评分标准可修改为:①公式写全2分,其它1分;②公式写对2分,其他1分。降低学生判断难度。
当然,评价标准除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以外,也可以增加其他素养类的评价。如,字迹是否工整、字体足够大;学生发言是否大声,表达是否让人听得明白等,教师想要学生达到的目标,都可以考虑写进标准里,让学生在活动时朝着这个方向去改变。
最后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评价结果与课堂加分的对接。一般是按照四舍五入的原则给该学生或者小组加同样的分数。如评价结果是1.6分,则给该学生加2分。这种加分比较简单,但要注意,采用这种方式,评价总分若过高,容易一下就把学生的分值拉开太大。如评价得分是8分,可学生一般性的一次加分是2分。如果这样一次加8分,该学生本节课的得分其他学生将很难超越,从而降低了最后得分榜单的悬念。我的解决方法是根据评价总分再给出一般,中等,较好的评价进行相应的课堂加分。
“教学必须从教师对于学生应该学什么,以及应该如何教给学生作为起点。它经由一连串教师提供的明确指令与学习机会的活动来进行,而学习本身最终是学生自己的责任。”评价活动正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名誉教授李·舒尔曼的这句话的课堂实践。对于今后的我来说,还需要大胆尝试增加实践,用好用活评价这项高阶课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