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据数据分析,得到立定跳远和三步之间数据比值,结合各种起跳方法和基础数值的差异,分析哪一种跳跃方式更适用于运动员,从运动员超等长能力强弱分析对立定三级跳成绩的影响,对后期训练方式做出了归纳和总结。就核心训练的安全性的提出了新的看法和训练方案,
1研究目的:
1立定三级跳第一次落地脚的选择对整个立定三级跳的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决定了第二步的起跳效果和第三跳的腾空效果,对整个动作的连贯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通过科学数据判断运动员落地脚的选择本文讨论的重点。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2009-2019年我校高三体育高考男生(由于我校近几年参加体育高考女生较少,数据少,没有参考性。):2009年22人:2010年23人;2011年25人,2012年21人,2013年18人,2014年23人,2015年22人,2016年24人,2017年23人,2018年19人,2019年21人,合计241人。
2.2研究方法
2.2.1数据收集:在训练、测验、高考中收集有关数据。
2.2.2查阅资料:通过书籍、期刊、网络,查阅相关文旅资料共有关文章20余篇,并先后参考专著4本。
2.2.3数据统计分析:对每年所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并用计算机进行最据处理,比较分析,最后得出初步结果。
2.2.4基本做法
2.2.4.1第一阶段:2009-2019年,分别通过每年1月进行的测验,对体育高考生的立定跳远成绩;立定三级跳成绩:立定三级跳每跳间的距离,进行数据收集,并整理有关数据。
2.2.4.2第二阶段:对2009-2019年所收集的原始数据,利用计算机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初步结果。
2.2.4.3第三阶段:撰写报告。
3.结果与分析
通过多年的数据对比得出,排出不正常成绩之后得到以下数据之间的比值:
运动员在使用自己惯用腿进行第一步落地的第一轮测试成绩:
立定三级跳三跳例关系约为:26.5%:33%:41.5%,立定跳远与立定三级跳间比例关系:1:3.26~1:3.34,立定跳选与立定三级跳第一跳间比例关系:86%~88%。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我校体育考生立定三级跳远的平均成绩为8.67米,立定三级跳远的三跳的平均成绩为2.30米;2.82米;3.51米
休息一天以后,运动员根据以上数据表示出三跳的距离作为依据,交换第一步落地腿后再进行第二轮测试。,运动员在使用自己非惯用腿进行第一步落地的第二轮测试成绩:
实验结果表明当运动员交换落地腿进行测试若干次后,大部分运动员的总成绩下降,小部分运动员有一定提升。其中大部分运动员第二跳成绩明显减少,第三跳成绩提升幅度小于第二跳增加的部分。而小部分运动员第二跳成绩略有减少,第三跳成绩出现了较大提升,总体成绩小幅度增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对双腿力量均衡 运动员建议交换第一步落地腿,能有效的提高立定三级跳总成绩。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运动员左右腿力量不均衡,导致在最后一跳时,由于弱腿出现了明显的超等长能力不足,无法产生足够的腾空高度。而双腿力量较为均衡的运动员,交换腿后受到的影响较小,第二步所产生的加速度能有效的延长腾空时间,从而小幅度提高总体成绩。初学者选择先弱腿落地,再强腿落地以求最后一跳的腾空高度与速度是比较稳妥的方法。这也导致了初学者第二步很近。有些女子运动员第二跳为了加速,直接改为大跨步。后期如何选择落地腿则需要分析数据,根据每一跳平均成绩和更换跳法后的实际情况来对比并作出判断
参照文章中对三跳距离的计算百分比, 对比落地腿为先强后弱(低平速度型)和落地腿为先弱后强(综合型)这两种跳法三次跳的距离,哪种跳法三次的都更接近这个数据,就表示该种跳法更适合学生本人。方法如下:
如:以运动员A为例,他的三级跳平时成绩是8.45米
第一跳标准是 是8.45米X(26%~27%)=2.2~2.30米
第一跳标准是 是8.45米X(32.5%~33%)=2.75~2.80米
第三跳标准应该是 是8.45米X(40%~41%)=3.38~3.46米
运动员A使用先强腿落地后弱腿落地的跳法。三跳分别是:2.2米(-0.01)、2.9米(+0.15)、3.35米.(-0.08)。当使用落地腿为先弱腿落地后强腿落地跳法。三跳分别是:2.4米(+0.10)、2.5米(-0.35)降幅较大、3.55米(+0.09)综合来看,第一种方法先强腿落地后弱腿落地的跳法受的波动更小,更适合学生A。
如:以运动员B为例,他的三级跳平时成绩是7.88米。
第一跳标准是7.88米X(26%~27%)=2.05~2.13米
第一跳标准是7.88米X(32.5%~33%)=2.56~2.6米
第三跳第一跳距离应该是 是7.88米X(40%~41%)=3.15~3.23米
运动员B使用先强腿落地后弱腿落地的跳法。。三跳分别是:2.15(+0.02)、2.65(+0.05)、3.08(-0.07)。当使用落地腿为先弱腿落地后强腿落地跳法。三跳分别是:2.4(+0.1)、2.5(-0.12)、3.58(+0.33)增幅较大
综合来看,第二种方法先弱腿落地后强腿腿落地的跳法受的波动更小,更适合学生B。
4.1.2立定跳远是衡量运动员下肢力量和爆发力的重要指标。它与立定三级跳远有密切的关系。立定三级跳的第一跳为体育高考生个体立定跳远成绩的87%。立定三级跳运的第一跳的任务是要达到一定的远度,还要获得一定的初速度,它的远近,直接影响着三跳的比例和总成绩。找到立定三级跳选的第一跳和立定跳远之间的比例关系,就为正确确定第一步落地脚到了科学依据。从统计中得出,立定三级跳的第一跳为个体立定跳远成绩的86%~88%
4.2建议
4.2.1根据立定跳远的平均成续和立定三级跳远的平均成绩得出他们之间比例关系为1:3.26~1:3.34,教师可以根据体育高考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为体育离考生制订出训练目标。比如运动员B立定跳远成绩在2.5,那么他的三级跳平均成绩应在8.25左右,如果实际情况他的成绩是小于8.25,那么他的身体素质是没有问题,而是三级跳技术存在一定缺陷。反之运动员C,立定跳远成绩在2米,那么他的三级跳平均成绩应在6.6左右,如果实际情况他的成绩是大于6.6.说明他的技术特点已处于比较好的一类,可以优先发展力量素质。而不要在技术上过多的耗费时间。
4.2.2立定三级跳运合理的三跳比例约为:26%~27%,32.5%-33%,40%一41%,教师可依据这一比例模式来确定各跳的落距,在此基础上强化各跳的距离和摆动的技术,使运动员获得良好的跳跃节奏。并在训练过程中,随着学生训练水平的提高,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有的运动员存在第一步距离过短,第三步过长的问题。一旦出现这种问题,即尝试交换第一步落地腿再进行练习,从而达到均衡三跳距离,使成绩稳步提升的目的.
4.2.3技术教学中应采用递进法的顺序,对体育高考生进行立定三级跳远动作技术训练; ,重视脚踝落地技术和膝关节技术训练,使他们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和熟练动作技术。同时发展核心力量和髋关节灵活性,提升运动员控制身体的能力。
数据分析:
第一次2018年,1,17日,测试情况背景:
学生刚刚测完7校联考,大致8天时间未做力量训练,状态一般,很难达到最佳水平
测试工作编排不佳,记录员手忙脚乱,下次测试,要针对不同的跳法分两天测完,以减少体能的影响,测试人数应分为6人组,6人跳6人负责测试,3个点,都要有2个人,一人看点,一人记录。
图1
部分整体成绩与联考成绩有较大出入,但能可以判断出,
王志成,梁嘉豪,钟楚静,潘福康,陈桂尧存在较大技术问题(理论和实际相差大于0.5米),
梁海燕,林冠城,陈韵怡,存在较小技术问题(理论和实际相差小于0.5大于0.2米)
曾伟章,陆嘉怡,黄维,黄静岚,技术达标,(理论和实际相差小于0.2米)下阶段着重力量训练。
图2从三次跳总成绩理论和实际
从三次跳总成绩来分析强弱腿,
根据这张表格,可以猜想:
梁海燕,王志成,林冠城,建议用先弱后强
陈桂尧,梁嘉豪,黄静岚,建议用先强后弱。
其他人从这个表格上暂时还看不出
图3第一步理论成绩
L列意思是
立定三级跳X0.88(最佳状态下第一步的成绩)
与
三级跳总成绩X0.265(实际状态下第一步的理论值)的差值,
差值越大,说明第一步提升的空间越大。
王志成,钟楚静,陈桂尧,梁嘉豪,第一步提升的空间越大。
、图4第一步实际成绩
红色差值越大,说明此种方法不适合学生使用
结论
曾伟章,陆嘉怡,黄维,黄静岚,适用先强再弱的跳法来跳第一步
王志成适合先弱再强的跳法来跳第一步
其他人从这表上暂时还看不出。
图5第2步两种不同跳法成绩分析。
红色差值越大,说明此种方法不适合学生使用
结论
曾伟章,陆嘉怡,梁嘉豪,黄维,适用先强再弱的跳法来跳第二步
王志成,陈韵伊,适合先弱再强的跳法来跳第二步,
其他人从这表上暂时还看不出。
图6第三跳数据分析
蓝色值越大说明学生进步大适合这种方法
红色差值越大,说明此种方法不适合学生使用
结论
王志成,陈韵伊,林冠城,适合先弱再强的跳法来跳第三步,
曾伟章,陈桂尧,梁嘉豪,黄维,黄静岚,潘福康,适用先强再弱的跳法来跳第三步
其他人从这表上暂时还看不出。
此图说明我此时的心情!
全文结论:
梁海燕,王志成,林冠城,陈韵怡建议用先弱后强
曾伟章,陈桂尧,梁嘉豪,黄静岚,陆嘉怡,黄维,潘福康,建议用先强后弱。
钟楚静双脚均衡。暂不确定(数据不足)
王志成,钟楚静,陈桂尧,梁嘉豪,第一步提升的空间越大。
王志成,梁嘉豪,钟楚静,潘福康,陈桂尧存在较大技术问题(理论和实际相差大于0.5米),
梁海燕,林冠城,陈韵怡,存在较小技术问题(理论和实际相差小于0.5大于0.2米)
曾伟章,陆嘉怡,黄维,黄静岚,技术达标,(理论和实际相差小于0.2米)下阶段着重力量训练。
目前数据还不完善,还有很多误差,下学期将根据思路进一步完善。
实际运用 用某学生D前两跳8.19更换成先强再弱以后成绩就上升到了8.45。就是双脚力量均衡,协调性较好,更改技术成功的案例,反而学生E前两跳前弱后强,最后一跳先强后弱,因为速度严重下降,没有足够的高度和灵活性无法完成收腹伸腿,反而近了半米左右,就是技术变更的反面教材。
对于其他学校一些女生,先天优势较好的一些腿长的人,初始阶段用三级跨,三级跳变成了两步助跑跳远的三级跨的跳法,是只能说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之一。虽然可以暂时提高成绩,但发展潜力不高。只有加强滞空能力,才是提高成绩的最好途径。我们没有那个身体条件,爆发力也很差,不能盲从。
4 如果双腿力量比较均衡,协调性比较好,用弱腿起跳也能达到一定的腾空效果。建议在尝试先强腿落地再弱腿落地,这样使用强腿跳第二步,能加强第二步的速度和远度,这样更有利于第三步的技术发挥。
5建议
5.1超等长训练
5.2三级跳训练中的常见错误技术
一 三级跳的基础训练
1单脚跳弓步跳跨步跳的落脚点应该在身体正下方,而非提前伸脚增加步长。这是因为后者的跨步跳法会降低造成动作连贯性拖沓,降低运动员的运动速度,
2脚踝在落地瞬间,不应该上钩脚尖用后跟或单纯只用脚尖着地,这会造成明显的“刹车”现象,还会造成一定几率的打滑,脚跟部位关节疼痛。可以通过低级别的超等长训练:连续跳跃跨栏架等练习,强化脚踝感觉。
二 三级跳地摆臂技术
随着运动员力量和协调性的提升,画圈技术已经跟不上运动员的发力动作。而前后摆臂动作是最新地三级跳摆臂技术,更加简化实用,从而衔接速度更快。
三 三级跳的后摆腿技术
提前地折叠后腿,能加快加大下一次地摆腿速度和幅度。
二 三级跳中的第一第二跳的的落地趴地技术
滚动脚掌扒地动作,会限制运动速度,产生刹车感。而且长期足跟的落地会导致脚跟疼痛,造成慢性损伤。
超等长能力训练与,训练对象的下肢力量素质要求之间的联系,针对从小学到大学,各级别运动员的不同需求的研究,
超等长练习的内容以及分级,
对各阶段运动员身体下肢力量的研究,小学(蛙跳)初中以上(深蹲)
各阶段超等长能力的研究,(单脚跳或跳箱跳深)
各阶段,能完成标准最低强度超等长练习的运动员下肢力量的记录。
各阶段,均可进行超等长训练,根据情况降低要求
参考文献功能性训练p171 p199-200
体育师友 2012.3
核心力量常见错误理论。(体育训练中的功能性练习)(体育训练中的功能性练习)
核心训练依据p113-159 药球训练p137
三级跳K5利用移动录像技术改善青年运动员跑跳技术方法的研究
1在原有无人机跟拍的基础上,加入预设录像导轨(奥赛设备)制作的跟拍设备
2改善对象,百米,立定三级跳远,跳远,等速度和跳跃兼备的项目,
3有一定的基础,论文获奖。
4研究应用,降低设备费用,普及基础体育训练中的技术点,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