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内容是第3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的前面三个章节。
一、精读原文
1.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到底是人际关系中的什么,剥夺了我们的自由?
举个例子:当我们按照父母的意愿来选择大学的时候,我们对父母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很复杂,有怨气又有一种安心感。心里觉得,如果是这个学校的话,应该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可。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没有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需要去寻求认可。
2.要不要生活在别人的期待之中?
举个例子,假设你在工作单位捡了垃圾,但是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即使有人注意到了,也没有人说感谢或者表扬的话,你还会继续吗?
很有可能答案是不会再继续去做了,为什么呢?捡垃圾是为了大家,为了大家流汗受累,但最后连感谢的话都得不到,这样的话就不想去做了。
那其实认可欲求的危险就在这里,人究竟为什么要去寻求别人的认可呢?其实很多情况下是受赏罚教育的影响。
阿德勒严厉批评这种赏罚式的教育,它会产生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做好事,或者说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
那其实这里就犯了一个大大的错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犹太教育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如果一味追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也不可以发怒,因为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者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3.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假设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不听课不写作业,甚至连书都忘在学校,作为父母,你会怎么做呢?
其实在阿德勒心理学中,当眼前有学习这个课题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这是谁的课题。
判断谁的课题方法非常简单,只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那很明显,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来妄加干涉。
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观色,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那是不是就对孩子放任不管呢?
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推崇放任主义,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
那我们的主张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我们要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是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寻求帮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我们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我们不能强迫他喝水,倘若不是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其结果只会使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二、总结和梳理
今天的内容是第3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的前面三个章节。
那这三个章节呢,包括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事实上,我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在寻求他人的认可,当别人认可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就很开心,但我们不被认可或者被质疑的时候,我们就很不开心。那这种情况呢,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被他人所左右。
在本书中,有一句话特别振聋发聩
“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么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评价,在意别人的评价,那会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所以呢,从今天开始,我们不为爸爸妈妈活,我们不为朋友而活,我们不为敌人而活,我们只为自己而活。
父母朋友别人的意见都可以作为参考,但最终下决定的是我们自己。
那如果我们想要活出自己,那我们的第1个课题就是要分清楚这是谁的课题,我们经常会混淆。
我们拿亲子关系来举例,孩子不学习的话,这是谁的课题呢?很简单,就是孩子的课题,因为最终的结果是由孩子来承担的。
我们不可以干涉孩子的课题,但是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帮助。就像书中所说的,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我们不能强迫他喝水,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条件和支持,但是孩子学不学习还是他自己来决定。
妈妈们经常把孩子的课题也揽过来当成自己的课题,那其实这样的话呢,就是在干涉孩子的课题,孩子没有办法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你也失去了自我,你也没有办法活出自己。
三、工具化可视化
课题分离
第一步思考
这是谁的课题?
第二步判断
判断这是谁的课题?
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
第三步做到
不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
不允许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暖阳(nuany510)邀请你
现在就行动起来
和我一起,共读100本好书
让读书,改变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