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5-6章读书笔记:
爱因斯坦说:如果给我一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这或许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思吧。
在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如果可以精准的把问题定义清楚,你离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也就不远了。
工作中,我们常常处于救火的状态,忙于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习惯性地快速落实短期方案,而没有解决问题背后真实的问题时,就很容易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窘境,有时甚至会因方向错误而南辕北辙,无功而返。
我们知道思维方式分两种:经验导向的专家思维和具有大局观的战略思维。书中举了敲钉子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两种思维的差异:
有一位客户想将一根钉子敲入木板中,于是找来了D公司和M公司。
D公司是行业中有名的专业咨询公司,公司里有很多敲钉子的专家,销售人员在仔细观察了钉子和板子之后,志在必得地说:
我们公司就是为这类项目而生的呀,我们采用世界领先的X技术敲钉子,拥有世界最大器材质最坚硬的锤子,我们的人员手臂最有力,锤子按照符合力学原理的完美运动轨迹落下,保证多快好省的一锤定音。
并且还可以提供前100次成功敲钉子的案例,关键是老客户还有折扣。
轮到M公司了,这是一家战略咨询公司,派来的年轻合伙人,连钉子都没看,开口就问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敲钉子?
客户感到很诧异,心想我让你来钉子你怎么还问起我问题来了,出于尊重,客户回答:我们要把板子A和板子B连接起来。
M公司的合伙人又问:为什么要连接起来?
客户说我们要做一把椅子。
合伙人接着发问:我们为什么要做一把椅子?
客户有点不耐烦说:我们要用椅子在新建的会议室里接待客人。
M公司的合伙人通过连问三个为什么,来了解客户敲钉子的真正原因和诉求,客户敲钉子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连接木板,也不是做椅子,而是要解决在会议室待客用什么样的服务硬件。
接下来,M公司合伙人和客户围绕用户群体画像和主要诉求,刚需进行,深入挖掘客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通过敲钉子的故事,不难发现专家思维和战略思维在定义问题上的区别,战略思维从全局高度把握问题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为什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并不聚焦怎么做——实施的细节。
专家思维,则把为什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当成已知而侧重怎么做——实施的细节,以及成果输出。
因此在项目初期,战略思维更注重需求端的逻辑,而专家思维十分注重过往经验专业和最佳解决方法,方案。
在黑天鹅事件频发的当下,经验的局限性限制了专家思维发挥的空间,只有战略思维才能给我们解决问题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