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59天
原文阅读: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讲解: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无法长久处于贫困窘迫的环境中的,也无法长久处于安逸快乐的生活中。有仁德的人只有在施行仁德的时候才能心安,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利用仁德。
启发思考:
上一章讲“里仁为美”,孔子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讲“仁”,这一章讲“仁者安仁”,是从人与自己的关系来讲“仁”。
人如何自处,如何建立内心稳定的心灵秩序,如何让自己心有所安? 孔子认为:不知守仁德的人,不管是穷也好富也罢,都会出问题;仁德的人则不管是什么环境,都能够安于自己的价值观,并且由此显得冷静而有智慧。
一个自我价值观不稳定的人,如果长期处在贫困中,就可能会变得偏执、消沉;长期处于安逸欢乐中,又可能会变得骄奢淫逸、不思进取。因为内心没有确定的价值观的人,特别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他的欢乐和痛苦都取决于外在的物质条件、生活待遇或者其他人生遭遇。
而与之相反的是君子或仁者的状态,让我们再次通过范仲淹的描述感受一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千百年来,这是无数的仁人志士心之所安之处,也是中华民族历经无数磨难依然屹立不倒、复兴发展的根基。日日拜读献文兄的朋友圈,日日看着苏东坡的各种诗词。苏轼的人生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的体现,人生经历巨大的跌宕起伏,无论富贵或贫困,都不改其热爱生活、为民尽责的仁者本心,在各种际遇中亦收获了越来越强大安然的内心。此时,心头自然浮现出王守仁的“我心光明,夫复何求”。
这两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文章,介绍95岁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张礼先生。文中说,张礼先生是那种岁月拿他没辙的人,年轻时和时代角力,年老时和时间角力。
他是新中国教龄最长(70多年)的大学教授,是教授们的教授,老师们的老师。他的学生可以从“20后”排到“00后”,其间英才辈出。
近百年的人生中,张礼先生同样经历过贫穷、放弃过诱惑、体验过无奈,上不了讲台、做不了科研。但他从来没有对未来放弃过希望,1982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复系后至今,始终留在讲台上,每年都在授课。
受疫情影响,今年他讲的是网课。这位95岁的老教授适应得好极了,他发现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学生比面对面听课时更愿提问。他希望恢复正常上课后,能想办法结合线上授课的长处。
为什么永远不改初心,为什么永远与时俱进?从他对学生的寄语中可以看到,他说,“今天的中国学生首先应具备的特质是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这是必要条件,要从这个角度思考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没有这种责任感,什么事只看个人利益,今天这个合适做这个,明天那个合适做那个,很难有大出息。”要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是张礼先生秉承近百年的价值观,也是他心安之处。
一个人生于哪个时代,遇到哪些事情,人生轨迹如何折返起伏,生存环境如何变化莫测,可能都不确定,我们的努力方向和最幸运的状态,大概就是找到心之所安吧。
参考书目和课程:
靳大成的《论语通读》
许纪霖的《中国文化30讲》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修订版)》
王京雪:《 95岁清华教授仍在上课:每天清早5点半出门跑3公里步,近几年改成快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