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特有的流行语,比如前几年的“给力”,这几年的“走心了”、“上头了”,以及借助网络迅速传播的“躺平”、“卷”、“YYDS”、“PUA”等,这些口语化的流行语虽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上不了领导的汇报或讲话,但生动的丰富了出一个时期表达方式,拓展了当代的语言特色,是一个时代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在语言背景板的投影。这些表达往往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不同。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同国家在相似的发展时期有可能产生含义相似的流行语。
近日读美国历史,发现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一句流行语与中国九十年代的一句流行语的含义非常接近。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一代的口头语中,“do your own thing”非常流行,直译的意思是“做自己的事”,实际含义是“do
whatever you want without feeling guilty”(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有约束和负罪感)。一个非常有趣的巧合是中国九十年代也有一个与其非常近似的流行语是“爱谁谁”,同样表示当时人们不愿意屈从传统束缚,不惧怕威权的社会心理状态。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美国遭遇了持续近十年的经济大萧条,四十年代又陆续经历了二战的洗礼,韩战的挫败,经济社会发展非常不均衡,从战后到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经过十几年的整合发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空前繁荣,人们生活安定富足,社会环境和谐稳定,形成了庞大的中产阶层,出于对持续幸福生活的渴望,父辈往往教育下一代要努力工作,相信上帝,要报效国家。随着新的社会矛盾显现,青年一代发现父辈的价值观不能并不是万能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从小在优裕生活环境长大的新一代与他们父辈的期望迥然不同,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崇尚自由平等,试图摆脱传统,厌恶束缚禁锢,政治上叛逆反战。这种反传统思潮,形成了这句个性十足的“do your own thing”流行语的土壤。
九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同样处在社会转型期。文革动乱后,七十年代末,中国拨乱反正,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逐步摆脱束缚,社会活力释放,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可以自由择业,自食其力。思想也开始多元化,同时舆论环境逐步宽松,国民自主意识增强,个性得以施张,威权丧失基础,于是“爱谁谁”应时而生,它的出现折射出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
“爱谁谁”以诙谐的语言符号,隐喻表达不屈从,叛逆,抗争,甚至还有抗争失败后“躺平”的含义。像“爱谁谁”一样,流行语是社会文化的调味剂,反映了阶段性社会变化,转型中的社会矛盾和多元的国民心态。二十世纪初社会心理学大师荣格在论述个体和社会关系理论时说,个体的自由将极大程度促进社会繁荣发展。因此对于社会流行语,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乐见其成,宽松看待,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