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戚家女儿聊了好多好多关于她工作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能聊天呢,平时我是个不怎么爱说话的人,这次让我有分享欲,可能是我对这个事情比较熟悉,认知也比她多好多,所以我输出的信息对她来说都是新鲜观点,能够专注的去听去感受;第二个可能是我在她面前会有一些优越感,这让我输出的时候不会得到质疑和反驳,没有阻力,没有多余的顾忌,只是沉浸在自己该如何按合适的脉络,把一个稍显复杂的事件层层剥开,展示出来,让她听懂里面的道道儿。也完成了我自己对事件的认知和梳理。可能这是作为分享者,能够敞开去输出自己见解的几个因素吧,听众给的尊重,信息的掌握权,无负担的表达。
不过其实我讲完了,并没有觉得很轻松或很有成就感,原因在于我好像从中没有什么获得,反而单向在输出,没有得到反馈,没有增长自己的见闻。毕竟我也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知道而说,也不是为了消磨时间而说,只是感叹对方没有经历社会的毒打,怎么这些都不知道,那好吧今天我来给你讲讲。于是我是想要结束后面的谈话,所以安排了后续活动的。
接下来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她开始反向给我提建议了。这就让我好奇了。是想要给我一些正向反馈吗,从她的视角里给我一些讯息,当然她一定不会这么想,不过她可以在意识流中想到了一些东西,当下觉得对我有好处,或者觉得我应该那样做,所以分享给我了。我让她展开讲讲,会发现里面很多观点,更多是在强调她比较在意的一些东西,或者她看到的好的东西。可是完全没有进一步考虑到我的诉求和我的需要,仅仅占在自己的角度上,完成了这些表达。好吧,挺好的,比我简单直接多了,我为什么很多事情想得那么复杂,因为被社会"毒打"过了呀。无奈习得的敏感性,体现在各个思维以及行动的细节当中。看看她,我只能佩服无知者无畏。
那怎样才是双赢的沟通呢?我觉得双方应该是要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的吧,这样任何一方在表达的过程中不至于太有压力(完全不care或没有想到压力这事儿的就暂时不提了),双方都能结合丰富的生活阅历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能发表一段较长的论述去阐释一件复杂的事儿。这样才能保证听众的关注度,得到听众全身心的关注对讲述者是极为有效的鼓励。然后听众能够给出反馈,新的观点或态度,这样才能激起火花,最好的是能击中分享者的盲区,这样分享者真是捡到大的了哈哈,这种正向反馈肯定会刺激分享者下次继续分享的。那么我在想,有意义的反馈,一定要是建设性的建议吗?不一定,有可能是一些提问,一些场景迁移,一些情绪能量等。或许每种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偏好,下次可以找找看我适合哪样的"招式",毕竟我可不想一个人给我分享了,我却什么不能反馈回去,我好像做过这样的事儿,不想后悔做第二次这样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