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岩茶的茶友,大多知道“三坑两涧”,这是武夷岩茶正岩产区中最著名的五个山场,被称为“核心中的核心”,我茶友们心中的“圣地”。
“三坑两涧”是指哪些山场呢?目前坊间流传两个版本:
版本一:
“三坑”是指,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两涧”是指,流香涧、悟源涧
版本二:
“三坑”是指,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两涧”是指,流香涧、悟源涧
相信大家看出来了,两个版本中的五个山场都是相同的,差别在于倒水坑和大坑口,这是怎么回事呢?谁才是“正版”?
“三坑两涧”分布图
哪个才是“正确版本”?
据传,“三坑两涧”最早是由著名岩茶专家姚月明先生提出来的,不过在正式文献上,较早期见于张天福的著作。他在1994年主编的《福建乌龙茶》一书中记载:“武夷正岩茶,产于武夷山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等地。”
台湾著名茶学家林馥泉先生在1943年出版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一书中也提到:“武夷重要之产茶地多在山坑岩壑之间,产茶最盛而品质较佳者有三坑,号武夷产茶三大坑,即慧苑坑、牛栏坑及大坑口是也。所产之茶称为大岩茶。”
两位茶界权威专家的著述,都认为“三坑”应该是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而不包含倒水坑。
“三坑两涧”中的倒水坑名字很特别,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武夷山风景区内的溪泉涧水,都是由西往东流,奔向峡口,汇于崇阳溪。唯独这条山涧的水,倒流回山,所以被称为“倒水坑”。
明朝有一个诗人,叫徐熥(一说徐渤),四处游山玩水,游历到倒水坑的山涧时,被这里的景致吸引了,不忍离去,于是将这个山涧命名为“流香涧”。
咱们且不论这个故事有多少真实性。事实是,现在的流香涧与倒水坑确实是连着的,而且流香涧原名也的确是“倒水坑”。
只不过,我们对“坑”与“涧”的定义有所区别,坑,应该是两面夹山,并且弯弯曲曲、高矮不同形成多个面积大小、生态环境小有不同的区域,一般都有两个出口。
而以“涧”定名的山场伴有水流,且两山相夹,因此茶树生长环境湿润,遮阴效果好,在沟边有零散的风化沉积岩的冲积堆。
所以,可以这么说,从业界的说法和已有的文献记载看,三坑两涧应该是“大坑口版本”更准确一些。三坑两涧就是指: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
不过,不管是哪个版本的“三坑两涧”,只要流香涧在其中,应该就是包含倒水坑的,这不影响倒水坑作为顶级山场自立于岩茶界!
我们热议“三坑两涧”,追逐“三坑两涧”,也不仅仅停留在坑涧本身,而是代表我们对岩茶品质的一种追求,对茶的一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