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部电影之前,我特意去搜了搜关于「十二宫连环杀人案」的历史背景,当然这些都是在看完电影之后再去搜索的,由此,我发现,其实真实事件与改编电影之间的联系非常之多,大卫芬奇在保证了原有事件的完整性上,借鉴了由一位漫画家编著的同名小说故事,进一步向我们还原了那一场连环杀人案背后的一些错综复杂的谜团。
电影其实就是由漫画家格雷·史密斯的两本名为《十二宫》和《解开十二宫的真相》改编过来的,格雷史密斯是电影一个贯穿了整个故事线的人物,从一开始媒体《旧金山纪事报》收到杀手的来信开始,为媒体撰稿的漫画家格雷史密斯就开始接触到了十二宫事件,并收到了来自杀手的第一张密码表。
而历史上真实的十二宫连环杀人事件是怎样开始的呢?
历史上连环杀人案的一场开端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旧金山地区接连发生20多起恐怖的连环杀人案,一名自称“十二宫杀手”的凶手,每次作案之后都会向警方和媒体发送含有密码的信件炫耀他的杀人经过,并在信末留一个星象图案标志,声称只要能够破译密码,便可得知他的真实身份。
而在历史上第一起被详细记录并被公之于众的案件,就是在电影开头所呈现的:一对年轻男女幽会,被预谋(或刚好路过的)匿名杀手杀死。
真实事件:1968年12月20日,美国加州贝尼西亚市,一对情侣遭人枪杀。
随后,杀手给相应的媒体机构寄了一封匿名信,匿名信的内容就是就是杀手承认自己杀死了这对可怜的情侣,并且交代了自己杀死情侣的全过程,并提供了只有警方和杀手才知道的作案手段和线索。
而随之一同寄到媒体来的,就是我在上文中提到的一张带有星象图案的密码表——杀手声称只要破解密码,就可以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这封匿名信里并没有提到匿名杀手的名称或者代号是什么。
而直到第二封信寄来的时候,「十二宫」这个代表才开始被正式被使用,这第二封信的内容里,杀手开始自称自己为「zodiac」,但是并没有为自己这个名称做任何的解释,于是人们开始就这个名称产生范围极大的讨论。
这一个现象在电影中同样有过展示——最直接的一个例子,就是将「zodiac」这个单词与瑞士手表同名品牌相联系的一个桥段,同时,这个线索进一步帮助我们锁定了嫌疑犯。
十二宫所涉事件的分析和展现
十二宫所涉事件不下三十起,如果加上其余杀手冒名顶替的案件就更多了,所以电影在选择表现杀手的杀人手段和保证案件的真实性上,主要选择了三起案件作为电影中杀人案件的客观展现的突破点。
我们所知道第一起案件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在1968年发生的一起情侣杀人案。两个人被九厘米鲁格手枪射杀。
第二起案件,电影则直接跳到了1969年的9月27日,故事发生的地点也转到了加州的那帕。
受害者则变成了一对中年夫妻,使用的凶器也从一般的枪支转变成了刀具,而且这场案件的客观展示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突破点。
突破点是什么呢?
就是凶手终于在白天作案,并向我们展示了其着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
在原始的案件线索中,「十二宫」的目击者曾经描述过十二宫的整体着装和一些不同于常人的特征:
「十二宫」:穿刽子手式的黑色毛衫,戴着墨镜,胸前有闪光的白色十字形图案。
随后,在警方的档案里,又增添了一条新的线索(这条线索是在对2500多位嫌疑人进行筛选的过程中提到的):警方确定“十二宫”为35-45岁之间的白人男子,身体高大,当过军人。
而第三起案件,可以说是凶手与警方距离最接近的一次对峙了。
这起案件的受害者变成了一位的士司机,凶器同样是一把鲁格手枪,而且,在这场凶杀案中,有了目击者的加入,同时,案发事件与报案时间几乎同时,这个案件破案带来非常大的优势。
但是最终,警方还是未能抓到犯人。
之后,「十二宫」发来了多篇信件来嘲讽警方的无能和社会的动荡,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除此之外,电影中还向我们展现了几次凶手与官方正式通话的桥段,让我们与凶手零距离接受,破除陌生感,回到了六十年代连环杀人案的时代中去。
除了这三起案件之外,影片还曾展现了一位孕妇被凶手威胁的案件,但是由于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警方无法判定案件是否由十二宫负责。
为什么只选择了三起案件?
关于这三起案件的选择,我们其实可以从中找出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此来猜测一下为。什么大卫芬奇选择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影片中事件的顺序。
第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事件的真实性,从历史上来看,电影表现出来的几起案件细节最完善,特征最明显。
比如在第一场案件中,情侣被谋杀的现场最干净,同时资料最完整,而且电影在描述现场的过程中特意强调了案件中所使用的凶器:一把9CM的鲁格手枪,这把手枪也在影片的第三起事件中出现过,从而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两起案件必然存在关联。
其次,是对历史事件的高度还原。
仅拿第二起案件,也就是那对中年夫妇被谋杀的案子来说,因为案件发生在白天,所以与第一、三起案件直接对立起来,让导演能够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些口供资料进行客观还原——正如我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关于「十二宫」的穿着和身材以及作案工具的一些细节,其实都是对资料和文献的多次整理和归纳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由此说来,其实这三部案件是对连环杀人案中线索的高度总结,通过三起案件的客观还原来展现了过往三十多起案件的一些重要线索和作案手段,这个过程中,角度选择非常重要,《十二宫》的角度就非常好。
再者,三起案件是呈递进关系的。
第一起案件里,导演把匿名凶手的引子托出来,展现给我们。
第二起案件里,我们看到了凶手的着装,近距离的接触到了凶手。
第三起案件里,我们就要抓住凶手的时候,凶手又一次逃离了我们的视线。
这三起案件反映了当时警方断案的时候遇到的一些问题,第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重要线索,警方一直在追寻一个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在这种追逐过程中,最终与凶手打了个碰面,却错失抓捕的机会,又一次打回到了原点。
电影里所展现出来的,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警方所经历的一个恶性循环。
最后,警方也没有确定下来谁是凶手,虽然找到了嫌疑犯,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嫌疑犯的杀人动机和作案证据,所以,最后这个电影的结局仍是开放的。
最后的结局里:这个案子持续数年的调查就此陷入死局,至今仍在开放调查状态中。
这个神秘“十二宫”杀手自创的四道密码,目前有三道仍未解开。
唯一被破解的据说是这么句话:“我爱杀人,因为太有趣了。”
电影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对真实事件的高度还原上,一如大卫芬奇以往的阴暗风格,电影的灯光和色调其实还是一如既往的低。(当然,这些大都是后期调出来的。)
同时,这还是大卫芬奇第一部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
大卫芬奇说:“我和哈里斯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就是为了不重复《七宗罪》(的风格)。其中包括尽量让它通俗化,让观众接受他们所见的是真实发生的。我们不想夸大事实或者设计任何多余的东西来吸引观众。”
注释:「哈里斯」:电影《十二宫》摄影师。
为了表达这种直观的可视性,电影在摄影机上采用了具有革新技术的viper Film stream高清摄像机拍摄,使得电影的质感更倾向于胶片的表现力度,不仅仅要在故事上高度还原真相,还要在质感上尽力去还原六十年代的时代感,这是导演大卫芬奇和他的剧组一直在努力的事情。
《十二宫》,拍摄于《搏击俱乐部》、《社交网络》之前,《本杰明巴顿奇事》之后,从这部电影开始,大卫芬奇的风格开始正式转型,并在《本杰明巴顿奇事》中,提到了一个新的概念:「伤痕电影」——当然,这并不是本文所要讲的内容的,在之后的《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影评中会对伤痕电影加以详析。
最后,如果想要详细了解一下关于电影《十二宫》的摄影艺术和形式的话,可以延伸阅读一下:大卫·E.威廉姆斯——《阴冷的旧案——关于《十二宫》的摄影》
本文就到这里,下篇文章会讲《十二宫》的一些风格和结构,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