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写过一本书,叫「万历十五年」,那一年什么大事都没有,那一年什么大事都快发生了。如果在汉末找出这样一个年份,我想我会选「初平二年」。
这一年,孙权还跟着老爹和哥哥混,曹操只能打一打农民军,刘备还留在河北跟着公孙瓒。这一年,距离官渡之战还有近十年,距离赤壁大战还有近二十年,距离夷陵之战还有三十年。
这一年,似乎没发生什么大事,不过什么大事都快发生了,且举几例:
刘备任平原相,折腾了这么多年,这才算稍稍安定。
曹操占领东郡,起兵以来终于有了立足之地。
刘焉割据益州,刘璋从长安回益州,益州有主姓刘。
孙坚战死,孙策孙权有了露头的机会,开创基业。
这四个还算是比较明显的事,但其实那一年袁绍集团的几个人员流动才真叫暗流涌动。
主要是三个人进来,两个人离开。
进来的三个人是田丰、审配、沮授,离开的两个人是荀彧、郭嘉,这五个人后来分别成了袁绍的谋主和曹操的谋主,可以说直接导致了袁灭曹兴。
归袁还是归曹,其实在当时很难看出优劣,甚至曹操在名义上还是袁绍的下属,选择袁绍也不可说不智,但这个选择却导致了这五个人迥异的命运。
荀彧、郭嘉,虽然一个忧虑而死,一个英年早逝,但千古留名;审配、沮授,因拒降而被曹操所杀;田丰更惨,被自己的老大袁绍所杀。
时也运也,指不定哪个选择就决定了一生,说不准哪一年就蹦出什么事。
本来这篇文章想拿荀彧和审配做个对比,写到这里,才发现跑题,也罢,快两千年了,人们夸荀彧、郭嘉的慧眼也已经够多了,但我,更崇尚审配、沮授的忠诚。
识时务者,是赞誉,也是借口,而且,更容易成为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