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身份
养成好习惯很重要,但养成一个好习惯的本质其实是改变我们的身份认同,把我们塑造为我们真正想成为的人。
有两个步骤可以增强我们的身份认同:
1、确定我们想要成为的人 ,想要成为高效的人、有爱心的人、积极向上的人、跳舞跳的好的人...
2、通过微小的行为来证明我们是这样的人,我今天和别人主动打招呼,我是一个积极的人,今天跳舞进步了被老师夸了,我正在慢慢变成跳舞跳的好的人。
二、习惯形成的过程
1、提示(看到美食)
2、渴望(想吃)
3、反应(去买零食)
4、奖励(开心,大脑认为这是给自己的奖励,下次还这样做)
三、养成好习惯的四个法则
第一法则:
1、执行意图
给自己好习惯的提示,让好习惯“显示”出来,提醒你
不要说“我想学好英语”,换成“我将在晚上十点写一篇英语阅读”,给大脑一个明确的“行为”提示,该做的时候就不会再犹豫做还是不做了。
2、习惯叠加
在目前的习惯做后,我将做我的新习惯。
在我睡前放下手机后,我将冥想一分钟。
关键是找到一个每天都发生的旧习惯作为锚点,来连接新习惯
3、环境设计
养成好习惯:想看书,把书放在床头。
丢掉坏习惯:想不看手机,把手机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
但有了提示还不够,毕竟我们虽然知道我们十点该写英语阅读了,但还是迟迟不动,不想去做。
这是因为可能这个习惯不够吸引力,让你觉得做这件事太无聊,这就需要第二法则
第二法则:
把好习惯变的诱人
大脑对奖励的期待,促使我们做出行动,这就是“渴望”。
1、将好习惯与想做的事情绑定在一起
想刷视频(想做的事),想养成每天锻炼的好习惯(好习惯),那就试着在刷视频的时候做锻炼
用高频喜欢的行为带动低频不喜欢的行为
2、社会规范
人是群居动物,渴望归属感。
我们通常会无意识模仿1、亲人朋友 2、大多数人 3、有影响力的人,这三类人。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个习惯本身就很艰难(每天运动半个小时),即使有动力去做,也很难坚持下来呢
第三法则:
减少摩擦力,让好习惯变得简单易行。
我们的大脑天生喜欢选择省力的方式来减少能量的消耗,在简单和困难面前,更容易选择简单的事情。
预备环境:
需要简化行为步骤,让好习惯的启动更简单一点,同时也减少了心理负担。
同理,对于坏习惯,增加行为步骤,让坏习惯启动变得复杂。
两分钟法则:凡事启动两分钟,只做两分钟。
那当一个简单的好习惯没有及时反馈,也会让我们坚持不下来
第四法则:
让它令人愉悦
大脑喜欢”及时满足“
能立即获得满足,及时反馈,大脑更喜欢
好习惯都不是立竿见影,不能及时获得反馈。
但是坏习惯之所以更能让我们更想做,是因为我们能获得及时满足。
因此我们可以在我们做了好习惯时奖励自己,同时做了坏习惯时惩罚自己。
永不错过两次法则:
允许自己在养成好习惯时,做出违反好习惯的行为或者没有每天坚持好习惯,不责怪自己,告诉自己失败一次也没关系,不要放弃自己,但不能允许自己下一次还犯同样的错误,否则就会慢慢成为坏习惯。
总结:通过以上的理论和解决方法,我们可以实践一下,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要行动起来,行动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或者困难,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当真正去实践时,才能将这些理论或方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