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二篇“ 颜渊篇 ”,主要集中表达了仁、礼、政三者的关系内容。
回顾上文:“孔子说:“非礼勿视” ”,谈到了颜回来向孔子问“仁”。
颜回问孔子怎么做到有“仁德”。
孔子告诉颜回,懂得克制自己,做任何事要合乎礼仪,只要保持这样的行为,便有“仁”的存在。
而实行“仁德”在于克制自己,不在于约束别人。
孔子认为,要做到有“仁德”,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传播、不合礼的事不去做。
就是说,那些不正当的事物,看都不要去看,自己无法证实的议论,也不要去传播,更不要去做违法的事。
颜回听完孔子的话,就说:“虽然我不是很聪敏,但我会照老师的话去做。”
继续下章,仲弓来向孔子问仁。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这里指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事:从事,照着去做。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在外,对所见所有人都当是尊贵的客人一样,保持热情和尊敬。要役使百姓做事,就像要举办重大的祭祀一样,十分恭敬。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在他人身上;无论是在邦国中,还是在家族中,都能无所怨。”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但肯定会照着老师的话去做。””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就是冉雍。他来向孔子问仁。
孔子告诉他:“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就是说,每天要出门的时候,把自己的心态调整成是要见重要的客人一样,因为这样自己的行为举止就会端庄很多;在和大家做事的时候,要把这件事当成祭祀一样重要,就是把所有事都要当成很重要的事情来做。
这两句结合起来就是,每天重视自己出门时的行为举止,然后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加诸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不要加诸在别人身上。
这句话运用的方向各有不同,但基本道理是一样的。自己都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就不要去要求别人做,也可以说,自己都做不好的事情,别要求别人去做好。
就如现在的很多父母,自己都不愿意学习或者陪子女学习,却天天逼着子女学习,这样就很容易引起不平衡的矛盾。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后面这句,孔子认为,只要做好前面两句说的,那在工作上就不会有过多的怨言,在家里也不会有抱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冉雍听完后就说:“我虽然不是很聪敏,但我会按照老师所说的去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孔子视为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如果人们都能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就会减少很多怨恨。
以己度人,推己及人,是一种价值观念,它承认了别人有着与自己平等的价值和人格。
同时,这种价值观也提醒人们既要自爱也要爱别人,既要自尊也要尊重别人。
以上就是孔子对冉雍说的要求。
接下来,司马牛也来向孔子问仁。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讱(rèn):说话迟缓谨慎。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语显得谨慎。”
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
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告诉他说:“一个有仁德的人,说话是比较谨慎的。”就是,有什么话要说,要先忍着点,不要脱口而出,先在脑子里思考下。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听完孔子说的,没有像前面两个学生的回答,听完就说去做。而是又反问孔子。
司马牛说:“说话谨慎,这就是仁了吗?”
司马牛说这话,明显就是没听明白孔子前面说的道理。
孔子跟他说的是,一个有“仁德”的人会这样做,而司马牛听到的就是,只要说话谨慎就是仁吗?
这明显逻辑不符合。孔子说的是整体,他关注的是个人,所以司马牛疑问,觉得仁就那么简单吗。
当司马牛反问孔子时,孔子就跟他说:“都知道这件事做起来很难,说话就不能谨慎一点。”
意思是说,知道事情很难做到,就要先去做,先完成了再说,或者说话谨慎一点,不要说大话。
据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司马牛是一个“语多而躁”的人,他性格浮躁,喜欢多言。
孔子就想要他克服“语多而躁”的毛病,逐渐培养仁德。
有的人说话从来不加思考,遇事脱口而出,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样不仅于事无补,甚至可能得罪人。
岁月团队第二季征文开始啦,写下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他(她)。
详情请点击☞第二季征文:那年,那月,那个他(她)
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简书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