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老师在直播里说:莹儿妈最恨兰兰,其实也最爱兰兰。
她一见莹儿,谁都不问,只问兰兰,虽然口里在咒她,心里还是希望她回来跟白福好好过日子。
但兰兰是铁了心要离婚的,殃及莹儿不是故意的。谁说换个亲就要交付一辈子,铁链子有时候还会断呢。
如果憨头不死,兰兰的女儿死了,情况会怎么样?也许憨头会发现盼盼不是自己的儿子,哪怕他可以一口气忍下去,兰兰也不会忍,因为她的觉悟要她冲开一切束缚。
无常才是正常。有的人可以接纳一切,但有的人偏偏要兴风作浪。莹儿妈太厉害了,既扮了厉害婆婆的角色,又把自己这个亲妈生生变成了后母。尽管她口里说:“我的丫头就是好人。天上有,地下没有。”
莹儿妈把莹儿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么打发就怎么打发。她让徐麻子来提亲,要把她嫁给屠汉赵三。这不是把好好的女儿往火坑里推吗?可莹儿的父亲和哥哥竟然无动于衷。这是怎样的一家人哪。
对于原生家庭的种种,莹儿没有过多的批判。她希望的,是静静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就按目前的轨迹,带着娃儿,怀着企盼,掐碎浪漫,正视现实,实践自己的宿命。她只想对这个世界说:“请别打搅我,叫我一个人静静地活着。”
人是关系动物,真体不摇动之前,不可能把自己与这个世界撇得干干净净。
《真心》里的偈子可以映照一下莹儿此时的心情:“河东狮子吼,咿呀声隆隆。嗔嗔獠牙路,劫我入家门。我本东海鱼,误困罗网中。叫声依怙主,救我脱凡尘。”
母亲讲过一个真实故事:六七十年代,一个地主家的儿子死了,他的妻子成了寡妇。家族的人都决定把她卖了,她得知这个消息,便去当了尼姑。小时候,每逢过年我都能看见年迈的婆婆过来送“财神”,确实是一身尼姑打扮。母亲对老人非常恭敬,总是给她满满一升米。
可莹儿的“湿材”不容易着,一旦“着”了,就会“烧”很长的时间。对人间的种种,她舍离不下,心里总是住着一个人。那个人即使如梦泡影,她也愿意将此守成精神图腾。
莹儿妈爱不爱莹儿呢?我想大概是爱的。但她的心是矛盾的,没有一个清晰的价值观。在利益面前,她希望莹儿嫁给屠汉,顿顿能见个荤星儿。但经孟八爷一提醒,她恍然大悟,但还是想让兰兰回婆家。
其实这不是突出兰兰的重要性,而是为了她的儿子有个完整的家。从世俗意义上来讲,这是大多数婆婆的心思,她会沿着这条线一直往下闹。
她在兰兰家抢人、撒泼、斗狠的场景,让人啼笑皆非。愤怒把大人也变成了孩子,但却没有孩子的天真与浪漫。她把人性的丑陋都赤裸裸的在亲家那里展现出来,让兰兰厌恶不已。
兰兰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一个人的心真正不被别人牵扰的时候,就活成了自己。莹儿没有这份“离戏心”,所以她烦恼丛生,尽管不会过度彰显,但日子着实不好过。一边是婆家,一边是娘家,还有娃儿,护着哪一边都不好。
雪漠老师抓住主要矛盾,让两亲家闹得不可开交,从侧面反映了莹儿的困境。好在孟八爷是个智慧的和事佬,用一顿酒宴就解决了难题。他借坡下驴,歪打正着,把莹儿妈哄得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人的情绪是最无常的。如果你被它拽着走,就沦为了它的奴隶;如果你有自己的主心骨,你就是情绪的主人,可以在真心里如鱼得水。
雪漠老师说文学不仅要讲智慧,还要讲审美。哪怕在描绘两亲家斗智斗勇(斗嘴)时,他也没有忘记文学的渲染作用。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那一股股的细节流,就是心流的自然喷涌。
特别是孟八爷在唱《闹五更》时,叙事结构特别精彩。他唱一段儿,莹儿就回忆一段自己灵官的情事,把当下反衬得更加凄迷、无奈。
雪师运用真心的“灵活性”,把一切照得“真真切切”,他从不让每个角色“离苦得乐”,可他又明了:游戏本一味,超二元对立。
市面上流行的一些小说,一般都有固定的情节设置,在人物塑造方面也显得比较粗枝大叶。而雪师打碎了这一切,让他笔下的人物自己活出来,不管是什么样子,他都能够如是观,这就是智慧观照下涌动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