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打卡20201014
90天打卡累计天数52天
90天当前30天打卡天数22天
宣言#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孩子第二个30天目标:800米20次以上
妈妈第二个30天目标:10:00睡觉
加油小宝(妞妞+13岁)践行打卡52/90
1、早睡早起
2、先吃青蛙
3、番茄0个
4、今日闪光点:
️帮助班主任老师想办法给同学们调座位
️整理班级评分表思路清楚
️背诵作业自己完成
5、记录我在支持孩子方面的努力
️接俩人回家,陪弟弟玩、指导姐姐安排时间
️阅读《二孩时代》
【事件】
昨晚到家五点半,妞妞就开始在电脑上和手机一起使用,鼓捣班级的评分表,足足弄到七点半,除去中间吃饭的十分钟,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都扑在电脑上。
进展到40分钟的时候,我觉得差不多了,去询问了一下,被告知“快了”。一个多小时的时候,还是“快了”。最后完成时间七点半,中间的这两个小时,我内心一点点升腾起烦躁和焦虑,但因为有前一天的错误操作,我提醒自己离开现场。
换到另一间屋子看书《二孩时代》,翻到“如何调节情绪和保持耐心”这个部分。刚开始的两分钟读不进去,后来强迫自己一点点进展,发现心绪平复下来。
读书的过程当中重温了一个方法,面对情绪的ABC理论。A代表行为activating event,B代表信念belief,C代表结果consequence。
同样的一个场景,一个宝宝在哭,不同人面对他,因为有不同的信念,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甲,认为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爱哭?一天到晚哭哭啼啼哭个不停,有什么可哭的,已经这么多人在照顾你了?
而乙,用另一套信念和思维——哦,宝宝长大了,会用哭来抗议了,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了。来,妈妈给你看一看是有尿了还是渴了,饿了,还是需要妈妈抱抱了.....
相应的两种理念产生的结果就是不一样的。甲可能会有情绪的烦躁,对这个正在哭的小宝宝的反应,会是粗暴不耐烦的。而意识到宝宝的需求的乙,则会给予及时的恰当的温和的反应。
回到女儿的事件,场景是女儿正在投入制作班级评分表。如果这是女儿刚刚做班长,我会想女儿会自己想办法投入很多去参与班级事务。但现在我的思维是,女儿已经参与了这么久,简单几十个登记分数,只需要半个小时就可以搞定。而且后边还有那么多的作业,而此刻她在这里手机电脑来回切换,看手机的时候又顺便跟同学聊聊天。一想到昨天、前天还欠着课外班的作业,想到背诵的内容还没有时间进行,想到800米断掉两天,想到时间的紧迫,我就会着急。
我试着去转换一下自己的思维———开学一个半月,女儿做班长值日的经历也仅仅一周,何况这是刚刚开始的分数登记任务。孩子也要进行摸索,如果我去帮忙,就意味着她并没有获得这项能力
至于课外班的学习和作业,我起到提醒的义务就可以了,不需要过多的催促。相信她在课上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压力。
至于整体的学习情况和20天后到来的期中考试,相信月考的不如意,已经给了她很多压力,她也在制定自己的目标啊!我不可以为了自己的面子和自己的得失而代替她行动。
想到这几点,虽然没有完全解开我的焦虑,但是已经让我把想法转移到我的行动上了。我需要做如下几件事情
第一,到家之后要求孩子立刻制定计划,发到班级计划打卡群,相信孩子可以自己遵守自己的承诺。
第二,把我放到她身上的精力转回到自己身上。比如读读书,写写东西,或者是陪陪弟弟。
第三,在妞的手机上设置屏幕使用时间限制,这样可以解去我对于用手机过多的担忧。
今天晚上就做尝试,希望可以见效。
叮嘱自己,情绪要温和,孩子才能够听得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