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人的天性大致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上却每个人都有不同,这可能是因为习惯是慢慢养成的,而天性却是生来就有的,每个人在幼年的时候,习惯最容易养成,一旦形成习惯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还不很容易。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大概说的就是如此。
清晨早起,个人认为是一个好习惯,这也是要从小时候慢慢养成的,很多人从小就爱睡懒觉,一遇到周末假日,就要睡到太阳晒屁股了,还是卧床不想起来,平常时候,也是不愿意早起,往往遇到快上课了,就蓬首垢面的匆忙往学校赶,结果还是经常迟到,这样的人长大了之后,可能也是常不知振作,绝大部分不能有什么样成就。当然,如果在初中时,幡然醒悟,学习祖逖闻鸡起舞,刻苦励志奋斗,也是可能改变自己一生,实现一定成就的。古人尚知闻鸡起舞,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奋斗呢?
我们中国人从古至今,就最看重礼仪,因为礼是我们日常行为的规范。礼是要从家庭里做起,从每一个人的习惯中养成的。姑且举一个例子,古人认为:为子弟者“出必告,反必面”,这是古人规定的对长辈的最起码的礼仪,但是在当今这个烦躁的社会,我们是否每日都做到了呢?即使因为各种原因,与父母分居两地,做不到这样,那你是否又每隔几日跟父母联系一次了呢?
我看见有些个年轻的00后们,每日早晨起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父母视若无睹;出去浪荡半天,晚上回到家来,又如入无人之境,根本不在意父母。更有甚者,遇到长辈时常常横眉冷目,不屑搭讪。这些孩子这样嚣张跋扈的性格,可能有一部分也是父母宠溺出来的,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所导致的。这样的性格如果不早早地纠正过来,将来长大到了社会里面,必然处处引起摩擦,不受人待见,这样肯定很难有大的成就。
我们不仅对长辈要谦恭有礼,对待任何人都应维持一定的礼貌,讲求礼节。至少大声讲话,扰及别人的宁静,是一种极不好的习惯。古人常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虽然做不到每日自省,但是可以尝试着,自己检讨一下过去的所作所为,以前在别人读书工作的时候,是否有过大声喧哗的行为?
我们要随时随地的为他人着想,维持基本的公共的秩序,顾虑他人的利益,不可轻易放纵自己,在公共场所,特别是人多的地方,要知道依次排队,不可争先恐后地去胡乱拥挤。我是从事银行工作的,在乡镇的银行,人们赶集的时候,银行人非常多,特别的拥挤。在这个时候,我总会让人们去叫号机上叫号,然后有序排队,这样对于谁都比较好,我工作起来也比较快。试想一下,如果这个社会,人人都讲究秩序,为他人考虑一分,社会将会多美好。
还有一点,时间即是生命,这话我们从小学听到现在,耳朵都听出了茧子。有时候我们听多了,不以为意。其实,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短到只剩一分一秒,因为生命是一分一秒地在消耗着,我们平常可能没有觉得,细想起来实在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我们每天有太多的零碎时间,在我们不知不觉中荒费掉了。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到空闲之时,无论它是多么短暂,都利用这点时间做一点有益身心之事,则积少成多,最终必有所成就。即使没有什么成就,我们至少也对得起自己,待到老年之时,至少不会感叹时间过得太快,还有很多事情来不及了。我自己,就常常,利用空闲时光,看看书,写一点随笔,虽然没什么大用,但至少陶冶了一下自己的情操。
经常听到人们讲“消遣”二字,这在我看来,是最最要不得的,好像是时间太多,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于是生出消遣之心,随意打发自己的时间。其实人生极其短促,哪里会有多余的时间待人“消遣”呢?我就经常利用平常空闲的时间来读书,虽然读的不是什么高雅之作,但也读了不少的书籍,我粗略估算过,我大学四年读过的书籍,至少有四千本。古人也说过所谓“三上之功”,枕上、马上、厕上,虽然现在可能不大适合,但是古人的用意,实是在劝人不要浪费光阴,虚度人生。
最后来说一点,吃苦耐劳。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品质。古圣先贤总是教训我们要能过得简约质朴的生活,颜回也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在我们今天,虽然物质生活提高了很多,但也不应该奢侈浪费。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表示一个人要常怀质朴之心,耐得住清寒简朴,不要奢侈浪费,待到你想要简朴的时候,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大唐帝国的皇帝李世民,这谁都知道,他在任的时候就严禁一切奢侈享受,从来不奢侈浪费,于是在他在位期间,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而且他本人也因建立了不朽的事功,成为了史书里著名的贤明皇帝。
这是很值得钦佩的,我们中国曾是一个贫穷的国家,所以我们更应该体念艰难困苦,弃绝一切奢侈,尤其是从外国来的奢侈物品。我们应该从小就养成俭朴节约的习惯,更要知道物力维艰,竹头木屑,皆宜爱惜。
以上这些习惯不过是随手拈来,好的习惯太多太多,我们千万“勿以善小而不为”。习惯养成之后,便毫无勉强,临事心平气和,顺理成章。充满良好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写于2017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