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出台一年多以来,文山会海有所减少,督查检查更加规范,但也必须清楚看到,部分形式主义并未根除,反而换了马甲,以“向上甩锅”为表现的新变种仍时有发生:凡事等通知,遇事先上报。这看似守程序,实则推责任,损害的不只是效率,更是群众的信任。
责权失衡,推诿成风。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怕担责,宁可层层请示;有的干部不愿担责,习惯能拖就拖;也有人不能担责,因权责不清、资源不配、机制不顺,只能“被动上交”。与此同时,个别地方存在“以问责代治理”的陋习,基层容易形成“一报了之”的路径依赖:请示成挡箭牌,上报成安全阀,责任链条被拉长,处理窗口被错过。群众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小事拖成大事,个案酿成舆情,矛盾不断累积放大,基层干部则困在台账报表、请示汇报的循环中,减负不成反增负。
减负赋能,激励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的大敌,必须坚决克服。破解“向上甩锅”的形式主义,既要治标纠偏,更要治本固源。要建立权责清单,明确哪些事就地解决、哪些事必须上交,把应当下放的权力下放到位,让基层“有权办事”,避免凡事层层请示;要建立直达机制,让小事快办、大事边报边办,让问题在一线解决,不因层层审批贻误时机;要改进考核方式,少看材料厚度、多看解决闭环和群众口碑;要健全容错机制,对依法依规、积极作为中的偏差宽严相济,让敢担当者有底气、善作为者有舞台,才能形成人人愿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局面。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基层减负,关键要在实干中见真章。减负的目的,不是“减责”,而是为基层干部卸去不必要的包袱,把更多精力用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上。若是把“减负”理解成“甩锅”,结果只会让群众更失望,让治理更失效。只有坚决纠治“向上甩锅”的形式主义,为基层干部赋能增效,让减负与赋能并行,才能打通从部署到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让基层干部不再困于台账表、汇报中,而是沉下身子直面问题、把问题解决在一线。只有以“马上就办”的态度取代层层上报的“免责程序”,真正把“等通知”改成“马上办”,让干部轻装上阵、担当实干,才能汇聚起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