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对苏轼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东坡肉”。
后来在一个轻松向的“伪纪录片中”了解到他是如何通过“美食“来疗愈自己在贬谪过程中的苦闷,并且知道原来他当时煮肉是没有放酱油的。
最近因为一次美育合作的机会,我以苏轼的一首诗作为导入,和孩子们分享了关于春天的画面。这首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看看,就连给画题诗,他也忍不住写上对美食的期待,放在现代,想必就是”能怎好“流派吧(“能怎好”搞笑梗:中国网友对陌生物种的提问:能吃吗,怎么吃,好吃吗)。
二十一岁便中进士的苏东坡,他的才情不仅体现在诗词当中。在中国文人画发展史上,他也有着不小的贡献。在阅读《宋人丘壑:宋代绘画思想史》一书中,我第一次读到了苏轼的画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最近我刚好困惑于一个主题绘画的创作,不知该从何下手。看了苏轼对绘画“意气”的修养后,原本觉得浮躁的内心有了一些定力。
苏轼的表兄文同教他画墨竹,苏轼说“与可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夫既心识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胸有成竹”的最初来源就是苏轼这位诗文书画全能的表兄。
不学之过,不学之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