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行听课有感
文 小河七七
2017年12月13日,一个值得被记忆的日子。我有幸参加了初中“作文教学创新”主题研讨暨“寻找中国好老师——走进南通”大型公益报道活动启动仪式。聆听了南通市中青年名师丁卫军工作室两位成员老师和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南京市第十七中学袁爱国先生授课,惊异于课堂上孩子们灵动的思维创作和妙笔生花的信手拈来,更感叹执教者对生活生命的敏锐观察和对生态作文教学的创新思考。三节课,各有千秋,精彩纷呈,却又殊途同归,集中指向作文教学共同关注的问题。正如袁爱国先生所说,生活是源,生命是魂,生态是场。
一、语文教师,美好生活的发现者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指导学生观察生活,首先自己必须热爱生活。三节课堂,我们看到了三位热爱生活的师者。
文山初中的沈健校长,上课伊始,引导学生铭记12.13是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借以提醒学生关注生活,勿忘国耻,切入了一堂课的教学。接着,沈老师用图片呈现了自己一天的生活,从清晨到日暮,从自家孩子到学生,从陌生的路人到熟悉的校园花匠,每一幅画面都很抓心,特别是沈老师在每张图片里提炼的主题词,真的让我感动。
每天清晨出门,我知道家里有人在等我,心里倍觉温暖。
人才市场,很多民工在等待老板的招工,我很心酸。
环卫工人用袖子帮我擦拭桌子,我知道生活中时时会有人在关心我。
谁说乡下的孩子没心没肺?
校园龚师傅把秋天的枯草修剪得像整齐的梯田,我看到了工匠精神。
这些朴实的提炼,低到尘埃,却句句扎心。尤其是第三张环卫工人风中用餐的图片,沈老师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让我对环卫工人再次肃然起敬。她说,和女儿去吃饭,一个环卫工人连忙给她们让座,并且用自己的袖子把桌椅抹干净,让她很感动。如果没有热爱、没有懂得感恩的悲悯情怀,又怎能在生活里发现人性的善良?又如何看到生活那么多美好?沈老师是一个留心观察、热爱生活的人,她的生活态度又如何不会影响学生,观察生活,书写生活呢?
著名特级教师袁爱国先生执教的作文课《发挥联想与想象》,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生活的态度。课堂上,袁老师使用的图片文字只有两张,一张是鸟巢,一张是废旧的老房子。这些图片都是老师亲手拍摄,鸟巢拍摄于学校后山的山顶,老房子是在一个古老的村寨。不知道袁老师这两幅图片拍摄间隔时间,不知道袁老师当初拍摄图片时,是否想到终有一天,这两幅图片会成就一节作文指导课?一切是不知,但是正是这种无心而有意的态度,让我们遇见一场美好的写作之旅。我们不得不佩服袁老师观察生活的敏锐性和前瞻性,“存在即是合理”,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善于观察的人,一定是美好生活的发现者。
二、作文指导,思维训练助力者
三节作文课上,教者不显山不露水的思维指导,让我们看到三位老师深厚的知识学养和精彩的课堂组织艺术。
沈健老师和学生分享了一天的生活感悟后,让学生评价一下自己。学生童真慎重的说出老师观察细心、懂得感恩、心怀美好、悲天悯人之后,沈老师顺势利导告诉学生,写作来自生活,只有观察细心,我们的写作才能活起来。心活了,一切都活了。接着留时间给学生小组交流自己课前记录的素材,决定要展示的生活画面。
丁卫军老师说,要充分挖掘课文的写作教学价值。课堂上,沈老师链接文本,结合教材中《春》《秋天的怀念》等六部经典课文,让学生从熟悉的文本中寻找最打动自己的瞬间,体会作者想传达的深意。通过迁移,训练学生思维,尝试给自己的素材提炼主题词,让每一个生活画面都有特殊的意义,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如何让自己的习作中心更突出,更明白。即兴创作点评时,教师浅浅的提示,让学生有的放矢,写有侧重,思维模式被完全打开,学生展示的文字真的特别好,可惜,我没能记下学生的文字。那真是一首首灵动的诗,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最后,沈老师又结合十年的中考题让学生进行材料比对,让学生明白我们平时不经意间的材料积累,就成了我们写作的素材,从而达到探讨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的重要意义。
邢老师《凝视,让细节凸显神韵》的思维指导,也是不着痕迹,化点拨于无形。
在探究技巧板块中,教师四次呈现母亲眼神的片段,让学生自己朗读发现,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的训练。这一环节,基本都是老师呈现学生文字,原创作者或同伴从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等方面来鉴赏补充。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可以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从修辞、修饰词、联想、想象、类比、对比等来凸显细节。
“写作贵在得法”,有了凸显细节的方法,邢老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当堂操练。结合老师提供的四幅感人的画面,选择一幅捕捉让自己触动最深的细节。有了细心的凝视,学生的思维有了着力点,借助总结的凸显细节的方法,学生的创作真是妙笔生花。说实在话,那细腻的文字,那技巧的运用,是我们很多本地老师也无法企及的。我分明听到很多教师的默许和赞叹,多想为孩子的写作叫好。也许听课老师早就习惯了这样精美的文字,要是在我们本地,或许我们会大声鼓掌。也许物以稀为贵吧!思维托起了精美,作文奠基了人生,这和教师的助推引领是分不开的。
袁老师训练学生思维,更是炉火纯青,了然无痕。课始,袁老师由“巢”字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并出示古人发明这个字的演变过程。再出示鸟巢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这幅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老师看似不经意的问题设计,其实已经搅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努力发现图片不同之处的同时,及时汇报着心里的想法。学生从形态、位置等方面观察,思维的时空悄悄地被打开。在老师的点拨下,很多学生脑洞大开,他们有了奇思妙想,他们的思维有了横向和纵向的深入,他们想到鸟儿以前的生活,鸟巢的来历,有的还联系自己见到过的鸟巢,和自己的生活有了联系。老师在学生创作的基础上,明确了写作的要求:鸟巢的现状,鸟巢的过去,周边的环境,鸟巢的主人(春夏秋冬)。有了老师精当的点拨指导,在即兴创作的展示时,我们分享了一场听觉的盛宴,三个孩子和老师站在一起,互动补充点评,从环境描写到细节凸显,甚至用词方面,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最大化提升。而这些过程指导就是在轻轻松松的谈话间完成的,甚至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都得到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令人叫绝的是,袁老师把自己拍摄的鸟巢和废弃的老房子放在了一起,再次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有针对性地拓宽学生思维。难得的是,学生不仅接招,而且接的漂亮,孩子们谈到了回归自然,不忘初心,关爱老人,追求美好的主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袁老师也从四个方面思考与发现,那就是关注自然,关注空巢老人,关注精神,关注成长,让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最后,袁老师组织学生七嘴八舌话写作,再次把学生智慧推向课堂的高潮,学生对作文的悟道,也是他们思维最好的呈现。他们在黑板上写下这样的文字:
写作,小事情大道理。
学会关注生活,才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作文就是敢想,会想。
写作就是用文字表达感情。
三、关注生命,静候春暖花开
张文质先生在谈生命化教育时说:“教育,让生命在场。”正如袁爱国先生在报告中指出,写作教学必须关注生活,生命,生态。丁卫军老师强调,写作需要“在场”而“走心”。可见,关注生命成长,已经成为作文教学的集中指向。
在三节课堂上我分明看到教师静候花开,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沈健老师在课堂热身环节,以特殊节日切入,本想引导学生说出12.13是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学生一时语塞。沈建老师耐心等待,不急不慌。直到终于有学生窃窃私语,大胆地说出公祭日。慢下来等待,让课堂多了一份信任和理解,这是倾听生命的声音。
邢老师在完成四个片段的细节方法归类之后,本想请两位优秀作者朗读作品,提供大家学习的,没想到两个学生的学案都不在手里。这是课前老师没有预设的,也许是老师忙碌忘记了,邢老师马上急中生智,顺势让学生来总结刚才探究细节凸显神韵的方法。这一巧妙置换,不仅挽回了两个学生没带学案的尴尬,显示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策略和艺术,这是对生命的呵护和尊重。
袁老师课堂上关注生命的点滴不胜枚举,每一次等待都屏息凝神,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教学自然生成,没有模板。生活里随性拍下的图片,鸟巢和老房子风马牛不相及,却又相互融合。很多次我都在暗暗捏一把汗,这样的慢等待,能否静候花开,这样的等待能在规定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吗?学生的精彩生成,感悟和习作心得已经充分证明了我的想法是多余的。
我们总以为生命化教育只是关注学生的生命,其实不然。
张文质先生谈到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时,这样说:“它本身就需要用一种生命的方式去直面教育的现实,去理解教育的困难;同时,用这样生命在场的方式成全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每一个教师也将因为自己的生命实践而不断去确认自己工作的意义,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不断获得生命本身的丰富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教育是面对人,帮助人的生命成长的。着眼于生命成长的课堂,必然是基于学生实际,要从学生生命成长需要出发的。
关注生命,成全的不仅是学生,也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