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是我第一次和班里的同学们见面,看了一下名单组成,主要是文学院、历史学院和音乐学院的学生,总共139人,文学院的学生占了大多数。
这个课我原本设置了100个选课名额,可是很快就选满了,教务处扩容到120人。选课到117人时文学院的教学秘书给我联系。
她说:“李老师,你的课程限选设置不合理,为什么只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能选,公费师范、汉语国际教育和影视文学专业的为什么不能选,学生反映这样设置不公平。”
听了这样的反馈,我既惶恐又有点受宠若惊。说实话,十余年上大学语文课的经历,让我习惯了给文学专业以外的学生上课。
在设置选课专业时我随意点了一些,无意中点了一个汉语言文学,没想到能有那么多同学会选课,更没有想到文学院没有选到课的同学会觉得不公平。
我惶恐之余赶紧增加选课专业,选课人数又扩容了一次,最后选课人数到139人。
从大家选课的热情来看,我能体会到这些青年学子们对《红楼梦》这部书的热情,不然不会为了一个两学分的选修课向学院抗议课程限选设置的不公平。
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简单说了一下我为什么要开红楼梦课程,我就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选品读红楼梦这门课呢?是因为热爱《红楼梦》这部书吗?我就看到好几个同学微笑着点头。问大家是否完整读过这部书,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举手。
在这课堂上,我有一种知音相遇之感。我是因为热爱《红楼梦》这部书而开这个课的,而同学们又是因为热爱而选这门课,我们都是因为热爱而有缘相识。《红楼梦》是我们共同的热爱,是我们心目中的星辰大海。
我何其有幸,能够和你们一起,共度一个学期的时光,一起感受《红楼梦》的意蕴与魅力。我相信,充满青春活力的你们一定会带给我新的启发。在这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我也一定能够有新的收获。
第一次课,我大约用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来讲《红楼梦》这部书的重要性及其无限魅力。讲了那么多,依然感觉有未尽之意。
02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梳理一下这个方面的要点,并对未尽之意做一些补充。
清代学者得舆在《京都竹枝词》中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意思就是,如果开谈不说《红楼梦》这部书的话,就算读尽天下所有的诗书也是没有用的,由此可见《红楼梦》一书的重要。
可以说《红楼梦》一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首先来看一下《红楼梦》一书在四大名著中的位置如何。
若论展现历史的宏伟壮阔、描写人物的栩栩如生、故事情节的曲折动人,四部古典小说都是非常出色、非常优秀的。
红迷们认为《红楼梦》一书更多地展现了中国人的童心、爱心、赤子之心,贾宝玉所具有的童心,经过少女的洗礼和引导,又升华为大爱与大慈悲之心。
另外,《红楼梦》一书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大团圆的结局模式,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可以说,《红楼梦》是四部名著中最具有文学性、审美性的一部,精神境界也最高。《红楼梦》乃是名著中的名著,经典中的经典。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也是一部可以代表我们民族最高水平的文学作品,可以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相媲美。
意大利但丁的《神曲》、德国歌德的《浮士德》、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法国司汤达的《红与黑》,还是美国作家米切尔的《飘》,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红楼梦》丝毫不逊色于以上任何一部。
因此它也是一部让我们值得自豪的作品。当下国家非常重视提升民族自信,那么,如何提升呢?我认为提升民族自信,就应该从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当你从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其魅力时,民族自信心便油然而生。
《红楼梦》这部作品不仅仅故事情节精彩动人、人物形象细腻生动,其背景的描写也是非常迷人的,并且非常具有民族性,比如关于中国节日习俗的描绘,关于传统的服装、饮食、医药、酒与茶的描绘。
其中的诗词曲赋、琴棋书画、礼教宗规、衣食住行等无所不有;亭台楼阁、飞鸟草虫、人生百态,惟妙惟肖;古玩、戏曲生旦、婚丧民俗等也样样精彩。
可以说《红楼梦》一书是代表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璀璨明珠。当你们读懂了这样一部书会深深地喜欢上这部书并为我们民族有这样一部作品而感到自豪的。
读过《红楼梦》的人,审美趣味、文学鉴赏水平、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都会比没有读过的要高。著名作家张爱玲八岁即读《红楼梦》,而且每隔一个时期都要重读一遍,终其一生都没有中断对《红楼梦》这部书的阅读。她说这部书是我一切的源泉。
03
《红楼梦》这部书自诞生之日起就广为流传,广受读者的喜爱。在乾隆年间一问世便不胫而走,最开始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到乾隆五十六年,才有了程伟元首次刊印的活字印刷版《红楼梦》。
从此,文人之间谈论品评《红楼梦》更是成为时尚,不然怎么会有“开谈不说红楼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呢。
《红楼梦》在古代的受欢迎程度毋庸置疑,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为古典长篇小说的《红楼梦》也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存在。
为什么说特殊呢?
大家都知道,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作家,面对着“西风东渐”和“全球化”的浪潮,大都将艺术借鉴和审美目光投向了国外文坛,特别是西方文学。有意无意间忽略了中国古典文学。
但是,《红楼梦》却是一个特例,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红楼梦》没有因为社会变迁和西风弥漫而淡出文坛;
相反,她凭借自身非凡的审美成就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始终扮演着久负盛誉、独领风骚的角色,进而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作家进行艺术探求时,始终绕不过去的创作营养和文学资源。
即使西学背景深厚的作家,如胡适、林语堂、杨绛、张爱玲、白先勇等,似乎都未能例外。
作家刘绍棠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圣经’。《红楼梦》可算是中国写小说的‘圣经’。”
20世纪,中国思想经历风云变幻,在这种文化语境中,《红楼梦》依然几度上升为全社会的热点。
在提升民族自信的21世纪,《红楼梦》更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一领风骚。
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所有成就卓著,声名远播的大作家,都与《红楼梦》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自然首先表现为一大批作家在创作上对《红楼梦》的效法、借鉴和继承。
如:巴金的《家》、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等,从取材到结构都反射出《红楼梦》的印记。
曹禺的《雷雨》、路翎的《财主的女儿们》等,都延续着《红楼梦》反叛与自由的主题。
孙犁、刘绍棠、贾平凹、王安忆的小说语言,都明显吸取了《红楼梦》语言的营养。
张爱玲的小说,则更是被一些评论家称为20世纪的《红楼梦》。
他们不仅在个人的创作中汲取了《红楼梦》的营养,而且热衷于品评《红楼梦》,以热情崇仰的笔墨,充分阐扬着《红楼梦》这部作品的精湛与伟大。
比如,鲁迅说:“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胡适热衷于对《红楼梦》的考证,张爱玲著有《红楼梦魇》……
回顾这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名字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辈们,他们对《红楼梦》的汲取、借鉴、品评,大家又有何感想呢?
这部书如此重要,如此有魅力,可是这部作品理解起来容易吗?其实并不容易,读过这部书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读一遍甚至还不能理清里面的人物关系,更不用说对人物的理解了。
但这决不能成为我们不去读这部书的理由。正因为不容易理解,《红楼梦》这部书才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还能品味出不同的韵味。
品读《红楼梦》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家理解这部大书,并培养起对这部经典名著的长久的阅读兴趣。
让我们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