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过《唐探1900》后,本打算写一篇观影感的。以往都是看过即写,昨天太晚回家便偷懒了。喜欢拖拉,延时做事,也是我的缺点之一,对这样的习惯嗤之以鼻,可就是不愿意刻意改掉。
说起习惯,突然头脑中将最近阅读的书籍中内容与思维结合了,深知习惯的强大力量。好的习惯让我们种种受益,缺点变成习惯后,却也让我们深受其害。
容易深受伤害的要说育儿方面了。许多的家长朋友们包括我自己在内,在孩子教育上大多都习惯性的,喜欢用批评、指责、挑剔的眼光看孩子,虽然也经常用表扬、鼓励的方式。但喜欢帮助他人、提出自己意见等习惯,是人的本能反应。也就是说,有时是随机的,不受大脑控制的脱口而出的条件反射。尤其在孩子身上。
这样的教育方式,简单不累人,但成效是反向的,且双倍回馈。我们的批评和指责,不但没有起到意想的结果,反而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反馈给我们自己。
记得孩子在写作业时,习惯性地将头压低,我看到后着急呀,头低了,眼镜戴上了,腰也要坨了。于是,只要孩子一写作业,我便不由自己地,条件反射地提醒孩子坐正,抬头。提醒的次数增多后,孩子的情绪烦躁了,还会在我看书投入时,提醒我:妈妈,抬头,坐正。
很多生活实例告诉自己,教育方式要改了?讲话习惯要改一改!可怕的坏习惯呀,长年累月地积累成型后,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读了那么多的育儿书,也修完了家庭教育课,还是改不掉老旧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
在《习惯的力量》中,我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暗示——惯常行为——奖励”循环使用,用在自己身上,用在孩子的教育上,用在先生的日常相处上。以及《掌控习惯》中提到的“提示——渴求——反应——奖励”,都是类似的刻意培养习惯的好方法。
好比我们培养孩子从小开始阅读一样的道理。培养任何一种习惯都可以用到刻意培养习惯的方法。
这样的方法,好像与我们平时的训练方法差距不是很大。可为什么成效差距却很大呢?大概最大的区别取决于最后一步!而我们很多家长往往会忽视最后一步,认为有时可省略,没必要。但我感觉这一步才是最关键的重要部分。
看过马戏团的动物表演吗?在训练动物时,要想训练出听话的动物,想要动物信赖你,听话,记动作,记习惯,通常会在动物做出训练动作后,给于奖励,或者拍拍它们,摸摸它们的头,以表示奖励和鼓励。
我家孩子在训练他的宠物狗狗时,也会在狗狗照做动作后,给于狗狗一块牛肉粒或者香肠,作为奖励。狗狗下次就会很配合的去做这个动作。
因此说奖励机制,有助于我们刻意培养好习惯。而惩罚只会让我们恐惧这一习惯。
这也是刻意培养习惯中的方法“暗示——惯常行为——奖励”与“提示——渴求——反应——奖励”中都有提到过“奖励”这个词的重要性。我们在育儿以及自我习惯培养的过程中,都可以积极使用,并且要在“奖励”这一环节重视起来。
积极引导,也是一种奖励方式吧?我决定要好好研究,并付诸于行动,应用在生活中。
但习惯并非养成后便不会改变了。习惯也是可以被忽略、改变或者替换的。那对于改变坏习惯这一点是有利的,而好的习惯,就需要我们定期关注复盘,坚持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珍惜当下的时间,做好自我管理,相信2025年终会有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