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电视剧火了,《繁花》。
这个片子不得了,几乎集齐所有可以在网络火爆的因子,名导演王家卫,国民演员胡歌唐嫣马伊琍,以及中国一线城市上海。这几个因子凑一起,不火很难。
《繁花》是一部后劲很足的好片,主要吸引我的和我愿意推荐的主要有两点。
1.超真实的上海商贸记录,一场围绕餐饮,品牌与股市的商战故事,其真实足以媲美当代科技互联网公司的角逐
2.上海演员集体带来的浓郁上海风情,那种上海人最为迷恋的极限暧昧拉扯,一览无遗,让你看到真实的上海社会人情冷暖,了解这个城市的人群;
先说第一个,商战部分,香港人拍商战是绝对有水平的,从过去的《大时代》《创世纪》再到繁花,以及年初又要上映的大片《金手指》,香港人对商业,金融的理解是领先我们至少一个时代的,因为人家参与的早。
这个片子里三条商业线,股票,品牌商贸,餐饮运营,每一条线都足以单拿出来作为一部主题剧。而揉在一起,则增加了快节奏,多信息的繁杂感,增加了观看体验。
股票线,涉及散户,大户,专家,机构,涉及砸盘,抢筹,拉升等多个细节描述,在那个时代,如果认真看的人会发现,原来上海的股票市场在那个年代就已经形成了多层级的市场结构,与如今市场的结构已经非常相似,所以片中很多交易的细节实际上不仅在当时市场适用,哪怕放到如今一样有价值,比如大户室大佬放出消息让胡歌和散户觉得股票会上涨到40元,但结果在中途就截杀他们,让所有人套牢,这些操盘的战略,这些细节你若看懂,放到今天的A股市场,你也会有所收获。
另一条,餐饮线,这是我第一次深入了解餐饮背后的功夫,从食材,到厨师,到环境,到营销,环环相扣,一条全是大餐饮大酒店的黄河路,挤满了全国各地前来角逐的餐饮人才,这竞争程度我认为片子里的描述甚至有所删减,因为包括这种酒店的发展,与其涉及的各界名流等等,都是一系列可以展开的话题,酒店,餐饮在那个年代是个重要社交场合,逐一展开,都会是各种不同的故事线。实际上现在的上海核心地带的竞争依然保持这样的激烈水平,南京西路附近的酒店,餐饮,一样是个顶个,互相接壤,针尖对麦芒。
还有一条是品牌贸易线,这个对这几年国内的品牌创业者来说,这里面的描述简直太真实,比如挤破头进入高端零售渠道,结果出现大量高仿品牌,供应链重叠,新品牌降维打击等等,实际上繁花里的商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真实记录,当年,现在,想要突破重围的中国品牌就是很不容易,宝总的不容易实际上是很多中国创业者经历过与正在经历的,那么有派头的宝总,你一样要跑到地级市,跑到什么诸暨去跟工厂谈判,这在我身边认识的上海创业者里,其实是常态,我认识的很多优秀的上海创业者,也是这般,没有什么架子,也不顾及什么面子,虽然平时打扮的精致,生活有品位追求,但真做起事来,完全下的了地,干的了粗活。
说完商战,说说第二部分,上海的文化。繁华能够找一堆上海人来演,甚至出沪语版,是最正确的决策。
片子里大量上海演员,明星让人惊喜,既有演员,又有各界名人,包括范大将军范志毅,前网红少女王菊,等诸多上海人,我以前没有绝对上海人是一个族群,但这次看繁华我觉得上海人跟其他地方的人海真有区别。
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快8年的人,我看这个片子沪语版的感觉就是一个外地人来上海生活的感觉,极其真实。
首先当然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沪语的奇特感,沪语的流利生动和普通话的一板一眼,是上海人带给人们的特别印象,这种印象同样也出现在繁花里。
当上海人讲普通话的时候,往往说的是不咸不淡的官方话,甚至有些严肃高冷,但是一进入沪语模式,每个人的个性都暴露无遗。
有派头长得帅讲的道理需要动脑筋才能懂的宝总,爷叔,每个人的个性,都在一句一句沪语中体现的玲离尽致。
繁花里的沪语实际上是作者金宇澄改良过的,更易读的版本,因为如果完全按照当年的上海人沟通习惯来讲的话,如今的观众估计都看不太懂了。
其实现在,会讲好上海话的上海人也不多见了,上海人现在都被普通话影响,因此繁花特别用沪语版制作,也算是对本地文化的保护与推崇。
也是上海带给我的第一感觉,严格,精致,而且有一定的文化门槛,没有本事的人很难融入。虽然现在上海很包容很大,但我认为人们最好还是先科普一下上海的这些特点,不然你很难真正理解这个地方的人的行为特点,生活特点。
其次,很有意思的是上海并不是你理解的那种冷漠,而是有筛选,有节制,也有一些讲不清的互帮互助。
这种讲不清,暧昧,实际上不是单纯的王家卫电影的暧昧,而是非常真实的,上海人之间交往的一种氛围。
我认识的所有上海人第一面,或者至少前面一个月不熟悉的时候,都不会轻易交流,或深入交流,但往往在摸清对方喜好,性格之后,会变得熟络,甚至会有一些很友好的行为,但如果没有这种匹配度,他们又会很快变回正常交流的水平。
就跟玲子和宝总的关系,卢美琳和前相好的关系,淘淘和情人的关系一样,有的时候有,该离开的时候也会坚决离开,上海人很少过界,守规矩,契约是上海人的常识。
但而上海人也很少有所突破,之前看《三人行》离,窦文涛专门把繁花作者金宇澄请来聊聊上海人的特点,其中就说到,上海人在租界环境下生活太久,习惯了规矩办事,当然,这里面也是追求效率,但习惯了这种节奏之后,你反而会淡忘效率,变得保守,变得守规矩。
我一直觉得这或许是发达对人性的普遍影响,日本,韩国,在这种节奏下都体现出一种跟上海类似的“压抑”“保守”感。
正如玲子和其闺蜜做什么都会谈钱,宝总跟好友帮忙也会隔三差五谈钱,爷叔帮助宝总也谈钱,至真园请厨师,黄河路竞争,小商贩小道消息等等等等,都需要谈钱。我在上海生活,基本上很多事情也是如此,习以为常,因为钱能解决很多事情几乎,在这里也很少会主动帮忙什么的,因为大家都可以靠钱找到人办事。
反而是钱给着给着,才会出现主动帮忙的人情,我反而绝对这种更真实,更实在。是啊,我都不认识你,没有交情,为什么会突然帮忙呢?
钱的背后是规矩,是商贸经济浪潮袭来之后,这个城市选择的策略,是当地人的一种共识,也是一种效率,即我不跟你谈什么人情,不谈什么喜好,有钱,你的目的就能达成,如果不能,就多加点钱。
我来上海也是这样,作为外地人,很多时候,我在追求我的权利时,也是用钱说话,每当客户需要我增加工作量,那么我会毫不犹豫提出多要费用,客户思索之后总会坦然回复我,满足我的要求。
与此同时,当我拿了别人的钱,我也会用加班熬夜满足他们的要求。
这就是契约精神的一种体现,不好说好不好,只看个人喜好,我是喜欢这种的,因为简单。
当然,市场经济太发达了,会出现很多规矩,人性自由释放的部分就被压抑。范总带着创业的心来到上海,但他遇到的一系列打击是各种手续,社交,关系,资源,和品牌本身的要求。
这种感觉对于大多数第一次来到上海的人,来到这个自由经贸体系下最发达的城市感觉是一样的,事儿多,事儿逼,装逼,麻烦。
但恰恰是这种体系,按照宝总说的,打造出了可以走出国门的世界品牌。放到今天也一样,我见过很多品牌创业者,但真正从上海杀出来的,或者从一线都市杀出来的,才具备所谓的完整体系,具备适应很多地区的竞争力。
所以,繁花继续看,上海还得多了解,多学习。
总得来说,中国上海是一个很特别的城市,透过繁花了解这个城市是很好的一个机会,它既有自由商贸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快节奏,也有中国,东亚文化的人情面子,实际上很值得研究。
上海实际上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城市,最好的演员,最好的品牌,最好的港口贸易,最国际化的合作,很多东西都在这里。
但很少看到上海被所有人喜欢,因为它确实不适合所有人。
这是一个定位非常清晰,人群很精准的城市。
有品味,有格调,有形象,但最关键的是,它是一个属于有追求的人的城市。吃的精致,玩的特别,做的出彩,这些东西,其实就是追求,它不仅跟你的经济实力相关,但个人感觉,其实更多是与眼界,思维方式相关。
如果你也在这样的环境待个10年以上,你一样的,你一样生活环境方式会发生变化,成为别人眼中那个最装逼但最潇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