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们,我们今天继续读《瓦尔登湖》。
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推崇极简主义,但很多人连极简主义的来源是什么都不清楚。
极简主义,其实脱胎于梭罗导师艾默生的超验主义,梭罗本人不光是一个知行合一的极简主义者,他的《瓦尔登湖》还被称之为超验主义的圣经。
所以在阅读《瓦尔登湖》之前,需要搞清楚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不搞清楚这个概念,我们恐怕很难顺畅地读懂梭罗。
这个概念就是“超验主义”:为什么说梭罗的《瓦尔登湖》是“超验主义”的圣经?
提到被看作是美国文艺复兴的超验主义,又不得不提到梭罗的老乡、朋友、导师,超验主义的首倡者——爱默生。
1837年,梭罗还刚从哈佛大学毕业,爱默生就已经名声鹊起。他以《美国学者》为题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辞,宣告美国文学已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告诫美国学者不要让学究习气蔓延,不要盲目地追随传统,不要进行纯粹的摹仿。另外这篇讲辞还抨击了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强调人的价值。这个演讲辞被誉为美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
爱默生有句名言““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他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主张人的独立,个人主义,主张不拥有拥护者,主张极简主义,特别有意思,这是我们现在又在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
梭罗深受爱默生影响,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辗转成为爱默生的门生兼助理,开始写诗和论说文。然而爱默生偏重于哲理的思辨,而梭罗则更像王阳明一样,强调知行合一,他侧重超验主义中人的“自助”精神,主张回返自然,保持纯真的人性,这也使得他最终选择了入住湖畔林居,按照个人的体验完成了一次超验主义的实践,《瓦尔登湖》也因此成为超验主义的圣经。
21世纪,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瓦尔登湖》?
梭罗的《瓦尔登湖》写作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彼时正好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七十年代)之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社会问题越来越凸显,作家们敏锐地感受到所谓“文明社会”的弊病,超验主义应时而生。
虽然中间相隔了一百多年,今天的我们也面临着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也到了社会问题越来越凸显的阶段。当经济增速放缓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慢下来,反思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在国内,也有不少人选择去大理、终南山等地隐居,比如冬子的《借山而居》,以及绿妖的《如果可以这样做农民》,俨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使得我们读这本《瓦尔登湖》时,又有了更多比照现实的意义。
所以今天,我们依旧需要回到《瓦尔登湖》,去追寻、探索人之为人的价值,这正是这本书永不过时的价值所在。
那么,回到之前的问题,为什么说《瓦尔登湖》是超验主义的圣经?
关于为什么梭罗会选择到瓦尔登湖离群索居,过一种隐居的生活,我们前边已经有所交代,作者本人在第一章里,也介绍了去瓦尔登湖,以及写《瓦尔登湖》这本书的原因。
第一,是为了回答“乡友们”的疑问。在瓦尔登湖隐居两年多之后,梭罗又成为“文明生活中的匆匆过客”,所以他需要通过一种方式去告诉人们,这两年多究竟发生了什么。
第二,他认为大部分人都被误导了,他们辛勤劳作,却“采撷不到更美好的生命果实。”梭罗举出一系列的例子,最终振聋发聩的告诉我们,我们感觉到麻烦和焦虑,是因为“我们置身于一种徒有其表的文明中。”
第三,生活的必需品其实很简单,无非是吃饭、穿衣,有居住的处所。
第四,过一种简朴、独立、豁达大度与富有信心的生活,不仅要从理论上,还要从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注意,同样是超验主义,但实践与否,是他与爱默生最本质的区别。
第五,梭罗批评现在很多富人,他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们看起来很富有,实际上是最穷的人,“拿金银给他们自己打造了一副镣铐”。
从第18页开始,作者完全从个人的角度,谈到了自己为什么选择去瓦尔登湖生活。这一段描写尤其具有诗意,比较感性一些的读者如果不喜欢议论,想直接切入主题的话,也可以从这里直接看起,这样能迅速被作者的诗性描写所吸引。其中的一句“很久以前,我丢失了一条猎犬,一匹栗色马和一只斑鸠,我至今还在追寻它们”,已经成为经典名言。
梭罗从学校毕业后,曾经做过老师,做过记者,甚至还做过生意,但他所做的这一切都不是为了让自己过得多体面,他“宁愿坐在一辆牛车上走天下,来去自由,也不愿意搭乘什么花里胡哨的观光旅游列车飞向天空,一路上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他不希望漂亮的衣服,豪华的房子毁掉他的生活,于是他最终决定建造房屋,做他的隐居试验去了。
“1845年快到3月底的时候,我借了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畔树林子里,就在离我打算修造房子的最近处,开始砍了一些虽然高大但尚属幼龄的箭矢形白松,作为造房用木材……在春回大地的日子里,令人不快的冬天正在跟冻土一块儿消融,而蛰伏的生命则开始自我舒展。”
砍柴土家农业重金属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