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这篇文章之后,这个文章主要讲的就是通过怎样几种方式能帮助我提高理性思考的方式
文中主要提到了6个不同的方法:
1. 充足的信息+警惕之心
这一点主要讲的是,在我们做出决策的时候,我们是非常容易受到各种不同的偏见的影响的。比如文中提到的锚定效应。我们之前提到过A/B/C/D4种药的选择。如果我再多想一步,再收集一些信息,哪怕是做最基本的数学运算,都可以帮助我降低这些偏见对我做判断的影响。另外一点是警惕之心,我个人觉得警惕之心也是在我有足够多的知识的基础之上所产生的。如果我不知道“锚定效应”也就没办法有足够的警惕之心,自然就会落入这样的偏见当中。
2.将直觉思考延伸到刻意思考
这一点我可以充分的通过我的生活去加强训练。我个人的习惯就是当听到一个事情的时候,直接就会不加思索的去提问题。往往得到的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或者根本不是我要问的问题。我在想要问问题的时候,可以先自己在自己的脑子里回答一下我自己的问题,自己问自己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想要的吗?或者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抛弃掉我的第一个问题,换一个再提问,如果换一个还是没办法达到理性思考的提问,就选择我的第3个问题来问。
3.扩大框架,用更多的信息评估
我的理解是,在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在我的脑子里搜寻为了证明/回答这个问题的我必须问我自己至少2个相关的问题。在回答这两个相关问题上,我是不是需要再进一步问问题,直到我觉得问题是需要某个知识点去回答的时候,我再问我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知识去回答,如果没有,那我就需要去搜寻这些知识。最终达到能够理性回答这个问题的目的。
另一种方式是,我有没有办法在我已有的知识里去间接的帮助我回答这个问题,或者给我现在的这个问题提供一个背景知识,以便于我能够问自己正确的问题。
4.贝氏思维
这个里面他主要举的例子是评价性的例子。比如“这个餐厅的菜真的很好吃”,“在这个位置开个卖游戏的店一定不错“。在这个例子里,我没办法界定”好“、“大卖”这种词。尤其是当这类信息是来自于跟我不错的朋友,或者一些做过这类事情的人。通过把问题分类的方式我可以做到理性思考,起码是理性的研究这个问题。外部观点是从宏观的角度去看,比如这个行业如何,内部观点就是细致到我应该加入哪些变量去思考这个问题可以被正确的回答。就好像,我的项目组在做事情,我的内部变量就是我们这几个人,如果这几个人有正向的变化,才有可能说我的项目有正向变化,如果没有那必然就是没有
5.把理性时段找出来
我个人的经历就是这么几个时间段:
- 早晨刚刚受到挫折1小时之后
- 晚上回家的道上(有点类似冥想)
- 每周坐上火车的,火车开动的10分钟之后
- 周末回家走的道上,大概需要走40分钟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上,我可以去思考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我可以刻意的把一些重要的问题列出来,每当在这个时间段的时候去思考一下
6.展望理论中寻找理性
展望理论的3个重点是:参考点决定得失感,递减敏感度,规避损失
给到我的想法是,这3个理论就是我们之前学到的一些偏见。这个偏见都影响了我们对问题进行判断。我的理解是,当我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我可以从这个问题中看到这3个点的应用,当我看到这3个点的应用的时候,也就看到了这3偏见会对我做决定造成的影响。在知道之后,我就有“可能”选择另一些办法去分析到底做这个决定我所需要的知识是什么。也就能够帮助我理性判断这个问题。
在看完这6个方法之后,我理解的是,一方面我要增强我的知识框架,达到可以用2n次方-1的点去思考问题。另一个方面是,我要避免第一系统去做事情,并且要理解第一系统差的地方。在对未知的事情做判断的时候,我是没办法用第一系统去做出正确的判断的,当然有可能让我懵上了。但这样的懵上能有几次呢?尤其是在做重大判断的时候,我敢不敢懵呢?有这样的思考模式,就能够帮助我去大胆的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