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殖论》从4月10日第一期上线到现在,已经来到第十五期了。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非常感谢那么多保险师的保险同仁们对专栏的关注。
保险师整个学习板块的团队和我一直在努力让专栏变得更好 —— 比如从本期开始,我每半个月进行一次《互动答疑》,针对大家在互动评论中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统一的回复。
作为我们的第一期互动答疑,我并不会抓取太多保险相关的问题来回答,因为在第十三篇《专业》这一节中有过总结和整理。和保险直接关联的内容,前后都有连贯,所以希望你可以翻回到那一篇来重新梳理。
接下来,让我们正式进入答疑吧:
第一个话题来自于《产品代理人还是客户代言人》那一节,有朋友针对大公司、小公司的问题,让我说一说“大与小的区别”。
首先,我们每一位保险顾问都一定清楚,对每一位客户而言,保险是一个合同行为——合同本身的效应对合约双方而言的权利义务是有同等保证的,这一点不因所谓的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有任何的不同。
第二,如果有认真学习《保险法》的话,我们应该知道,保险公司的设立有非常严苛的流程和标准,并且保险公司也有自己的风险防范机制,包括风险准备金、再保险等。
所以,在我看来,我从来都关注的是产品本身(即合同),而不会因公司品牌的大小来影响我对产品优劣的评价。但是,公司品牌对于客户认知而言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因此在做客户代言人的时候,一方面要为客户提供经过比较的性价比更优的产品,同时也需要去照顾客户对品牌的这个需求——这其实也是一种需求。
第二个话题来自《银行》那一篇,有朋友来对照在公司所学习的内容之后,对公司的培训学习产生了或多或少的疑惑。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我在讲《听话照做》那一篇的时候说了,我鼓励大家多一点点的“质疑精神”。我这里的质疑,并不是对什么都不相信,并且因为不相信就不去做;而是能够小心求证之后更好的为自己开展业务去服务。
关于公司常用银行和保险来做类比,确实是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但是对于我们在初期更快速的理解和掌握保险的功用,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再说两个吧,一个是“对100名哈佛学生长达40年的追踪”这个事情,事实上只要稍微上网求证,就会发现并没有这样的研究 —— 但这个故事让我们很容易的理解了长远规划并执行规划的重要性;“人类第八大奇迹是复利”这句话,其实爱因斯坦真的没那么无聊说这样的话 —— 而这个故事让我们对复利和时间的意义理解深刻。
need-to-insert-img
所以,我的学习方法是:
第一,掌握老师交给我的保险相关的专业知识,做到我能够几乎完全复制并且能够对别人讲授的程度。
第二,把老师讲的很多延展内容做一个求证,寻找更多背后的故事 —— 如果有问题,我就注意以后别乱说;如果确实是那样,我的整个查找过程是最有价值的。
第三个话题是《房价》那一篇的,很多朋友询问关于某某城市的房价怎么看。本来计划未来专门看一篇来写房地产,这里先做一个统一回复吧:
参考刚刚讲到的学习方法,我们要的不是一个结果本身,而是得出这个加过的过程。放在这个问题中就是: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着房价?
今天作为答疑,不是专题,所以先给大家一些结论性的东西。
首先,想说几个不是导致房价上涨的因素 —— 正好,这些可能是很多“房产泡沫说”的评论分析中产说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货币超发」、「土地供应不足」还有「过度投机炒作」,这三个方面都不是影响房价的关键因素。
在《房价》那一篇中我讲过,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才是中国房价告诉上涨的根本决定因素。
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如果只说一个对房价影响最大的因素,那就是「位置」。哪位说了,未来的“4-2-1家庭结构”和我们的购房习惯,会导致我们的下一代有多套房子……但是,学区房、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地段是有限的,这是房产作为一项金融工具在其“稀缺性”方面的表现。
有朋友在提问中问到对某城市房价的看法,我说几个关于选择城市的几个要素:
第一,城市规模,包括城市的GDP总量、人口总量、人口流入等。规模越大的城市,房价上涨的动力越足。不要认为北京的房价很高了,北京还有足够的上涨空间呢。
第二,儿童数量的增速。有孩子的人就特别容易理解,一旦要考虑孩子上学的话,买房就变成了刚需,你不会再犹豫。以深圳为例,过去十几年,深圳的学龄儿童增速达到了300%,不仅是全国最快,而且相较于第二第三,它是一枝独秀的。
第三,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老百姓的平均收入。
第四,城市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曾经有幸参加过一次李稻葵教授的分享,他讲到城市气候这一条的时候,我印象极其深刻。这一条说来很简单,但是确实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以我所在的成都为例,这里是连接中西部的枢纽,到各个城市的高铁连接越来越紧密(这一点可以连接刚才讲到的人口流入),同时相对不错的气候条件和很强的包容性文化……不管你们信不信,我觉得今天的成都房价真的是够低的。所以我今年又买了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