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原文】
为什么说自律是一个伪命题?当你思考如何变得自律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很痛苦,因为你要按照很多成功学的套路逼自己早睡早起,逼自己做某些事情。但是,自律不等于被逼迫。如果一个人拼得满头大汗,却仍然强迫自己去完成某件事,那么结果往往会不尽如人意。
所以,真正自律的人往往都是因为做某件事的成就感而变得自律。有成就感才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原因。
····································································································································
为什么说太用力的人跑不远?太用力的人往往太急躁,后劲不足。人生是长跑,不是百米冲刺。太用力的人容易提高自己的心理预期,如果没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就会很失望,慢慢地就会失去自我激励,甚至变成一个爱抱怨的人。
那些拥有温和力量的人,没有用太大的动作去用力做事,而是默默无闻地做事,一次次积累和历练使他们后劲十足,不知不觉就将他人甩在了身后。
用力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时不时告诉自己,要用力,要变得优秀,那么这样的念头和拼劲反而会让你有负担。你需要合理谨慎地使用正向激励,从而让自己进入不费力的状态中。为了达到这个状态,你要明白,比激励更重要的是优化过程。
【核心转述】
自律不是逼着自己做某些事,而是从做某些事中找到成就感,从而让自己更乐意做某些事。
人生是一场距离超远的马拉松,不需要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大多数时候保持匀速即可,关键时候冲刺一下就好。只有保证在大多数时候慢下来,蓄好力,才能在关键时候一飞冲天。
【个人体验】
刘润老师在他的《底层逻辑》这本书中提到:
在以前的文章里,我分享过自己如何度过完整的一天:
7点准时起床,然后运动,阅读,参加活动,演讲;
和客户讨论项目进展,开电话会议,和多年未见的好友畅聊叙旧,一直到晚上23:00;
听15分钟雨水拍打在窗户上的白噪音,睡觉。
有人问我,我这种像机器一样的生活是如何炼成的?其实,这种枯燥机械的工作状态看似难以令人接受,实际上却如同一只瑞士钟表,体现了一种规律和秩序的美。
刘润老师说,这不是自律,这是一种很好玩的生活方式。
对此还是很有体会的,每天五点十分起床,干完四件件事:练字半小时,跑步三公里,练拳半小时,读书一小时,顺带吃个饭送个娃。我感觉挺好的啊,手写的知识卡片越来越好看;很多熟人见了就说瘦了,状态真好;每天坚持练拳虽然有点累但是练完一身汗,隔段时间就让师父看一下功法能受到表扬,多好啊;每天读书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但是生活工作中的很多场景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带给我的这么多的美好,反过来会让我越来越有干劲,而不是被逼着被迫做这些事情。
再说说用力,早起四件事如果是被迫着干的,那绝对费神费力,而且一定不会持久,那我为什么并没有感觉到很用力反而觉得做这些事很轻松呢,是因为我已经把这些事变成了一种习惯,这些习惯已经成了我像吃饭睡觉一样的生理需求。
所以,我把蛋哥有力量的终极目标确定为:通过影响你去影响你的孩子,培养一个像吃饭、睡觉一样可以伴随一生的运动习惯和学习习惯。
【行动指引】
1.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上面的内容讲清楚,能让别人听明白,这是输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
2.要养成这样一个意识:做任何一件大事,都要有马拉松长跑的意识,不贪多求快,要求稳和持久,关键时刻才能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