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人每天跑步,有时3公里,有时5公里,时间久了,跑10公里就变得很轻松,不光身材变好了,还渐渐成了圈子里跑步最牛的那个。有人看到了就说:ta太自律了!
一个人天天写小作文,号称要日更千字文,但有时候兴致浓一些能写两千字,有时候又会感觉匮乏枯竭,只能憋出几百字凑数。如此若干天后,有人见状,便会说:这就是自律。
一个人每天早上,在固定时间点往公众号发60秒语音,精炼有趣,引来很多粉丝关注,半年一年后,公众号铺子里的书和文创产品因之销量可观。有人看他几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就说:自律使ta强大!
2.
其实,跑步那个人会告诉你,ta并不是仅靠意志力坚持的。
能让ta持续跑步不怕枯燥和劳累的原因,无非是ta在这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越来越好,跑步成绩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跑步刺激的多巴胺分泌,带来的自信心、成就感、荣誉感等,才是ta乐颠颠地跑下去的动力。
每天写小作文且看起来乐此不疲那个人会告诉你:“自律”这回事儿是不存在的,真正的推动力是写作本身带来的治愈力、救赎性、表达快感以及哪怕假装思考的能力,还有看到码出的字数不断增加时,那种莫名的踏实感。
那个每天发60秒公众号语音的人,则会告诉你,他靠这个传播自己所读书籍的精华,吸引更多的人读书,扩大影响力的同时赚到了超级多的钱,名利双收的激励,嗨到停不下来啊,怎么会觉得累呢?怎么能不想做下去呢?
3.
自律,真的是个伪命题。
它只强调了表面看起来似乎是意志力起作用这一点,完全忽略了事情本身给持续做这件事的人带来的正向刺激、有效激励和欲罢不能的沉浸感。
所以,一提到“自律”,很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往往是一个人苦哈哈地踽踽独行,然后会对这个人敬而远之。
实际上,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这是人性,很多人乐意持续做一件事,一定是因为那件事在某方面让ta尝到了甜头,或者起码能看到甜头,一定不是因为这个人故意“自虐”。
表面上“自律”的背后,源动力十有八九就是事情带给人的或物质或精神,甚至物质精神双重收获,否则,“站着不如坐着,待着不如倒着”才是共识,肯定是怎样舒服就怎样待着,谁还会百般折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