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无疑是一场语言与思想的盛宴,是美与罪恶的交锋,是永恒与瞬间的激战。沟口世界中的金阁寺首先是存在于他的想象之中,他由于口吃、容貌、母亲的不忠等问题而滋生出少年的邪恶与阴暗,又时常摇摆在善恶之间,而想象中的金阁寺由于未曾见到而不断被神化、乃至于成为美的化身、沟口灵魂所居之处,而当沟口看到真正金阁寺、亲近金阁寺之时,不免失望,而又赋予其无限的意义,然而金阁寺始终是无言的、静默的,包容着世间的罪恶与污垢,而不知其美。在金阁美的照耀下,鹤川也成了沟口眼中光明的所在,将其定为于自身的光明面,而从未真正走近鹤川内心,所以当柏木拿出与鹤川往来的书信时,近乎杀戮,是鹤川的背叛还是沟口的盲目?沟口习惯于给他人施加定义,将一切意义放诸他人身上,而对真实视而不见,“思”与“行”永远都是一瞬的,而缺少柏木那般阴暗但一贯的人生信条,真正理解沟口的并非是沟口眼中的父亲的旧友,而是柏木。在最后面临着深渊的巨口之时,沟口意识到柏木的正确性,然后他已经选择了“行”,而不顾自己意志的转变,所谓“见佛杀佛”也不过一瞬间,决定死亡与求生也是一瞬间。
战争曾摧毁众多寺庙,金阁寺苟存,难道就也要被摧毁才能实现美的永恒。沟口对金阁寺的摧毁,无非是对美的扼杀,任由自己混乱的欲念而行,无法救赎自身,亦无法实现真正的“活”。金阁寺之“美”在这个少年眼中被无限放大,他越是想通过恶的方式来“活”,金阁寺越是横亘其中。有为子和金阁寺都曾是真实的存在,但沟口始终无视,始终从自身出发不断赋予二者各种意义,直到二者消亡,沟口才能实现对美的永恒占有。
而沟口想要实现的,并非只有烧毁金阁寺才够,而是要世界彻底的毁灭,从而实现个人的新生,这是虚妄的,无意义的。只有脆弱的美消亡于罪恶的人面前,在人们不断地想象中再生其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