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 | 风险评估 | 实质性程序 | 总体复核 |
---|---|---|---|
名称 | 分析程序 | 实质性分析程序 | 分析程序 |
适用性 | 应当运用 | 可以运用 | 应当运用 |
主要目的 |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 识别重大错报 | 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与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一致 |
数据特征 | 汇总性强 | 颗粒度细 | 汇总性强 |
是否形成预期值 | √ | √ | √ |
是否针对认定提供实质性保证 | × | √ | × |
分析程序,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分析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
实质性分析程序和细节测试都可用于收集审计证据,以识别财务报表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注册会计师运用分析程序的目的是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与其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一致。
注册会计师无须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等方面的各个方面实施分析程序。
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运用分析程序的目的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等方面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与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相一致是临近审计结束时,将分析程序用以总体复核阶段的目的。
实质性分析程序是指用作风险应对的分析程序,需要确定可接受的差异额,以应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应当运用分析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等方面。但是分析程序存在固有局限性,它仅适用于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间的分析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间的分析。针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中,注册会计师一般不会运用分析程序。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业务中运用分析程序(所有审计业务都要),例如将分析程序用于风险评估和总体复核,但风险应对阶段不是必须使用实质性分析程序,可以仅实施细节测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在重大错报风险较高的领域,如果数据之间存在稳定的预期关系,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综合使用实质性分析和细节测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可以使用分析程序。
核心考点十:实质性分析
1.总体要求
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地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 可以单独或结合细节测试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但并未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质性程序中必须使用分析程序。
2.设计和实施分析程序的考虑因素
(1)对所涉及认定的适用性。
项目 | 内容 |
---|---|
适用前提 | 适用于在一段时期内存在预期关系的大量交易 |
影响因素 | ①认定的性质; 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影响; ③针对同一认定的细节测试 |
(2)数据的可靠性。
数据可靠性越高,预期的准确性越高,分析程序将更有效。数据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包括:
①可获得信息的来源;
②可获得信息的可比性;
③可获得信息的性质和相关性;
④与信息编制相关的控制:当针对评估的风险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如果使用被审计单位编制的信息,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考虑测试与信息编制相关控制的有效性。
(3)评价预期值的准确程度。
准确程度是对预期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的度量,预期值越准确,分析程序越有效。影响预期值的准确程度的因素包括:
①对实质性分析程序的预期结果作出预测的准确性;
②信息可分解的程度;
③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可获得性。
(4)可接受的差异额。
应当确定已记录金额与预测值之间可接受的差异额。在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确定的已记录金额与预期值之间的可接受差异额通常不超过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影响可接受的差异额的因素包括:
①重要性,包括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导致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②计划的保证水平;
③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实质性分析程序通常更适用于在一段时间内存在预期关系的大量交易。
注册会计师无须在所有审计业务中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
对特定实质性分析程序适用性的确定,受到认定的性质和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