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日反思复盘 【能量复盘】
1月30天,星期二长沙 雨️←今天
2024年关键词“构建知识树”,年度目标“旅行阅人、破圈”。
【1月目标,关键词是“学习、分享”】
【今日成果】
✅️篇日更
✅链接两位,
✅行动营第二天✔️
【今日感悟】
①链接两位,说不能进阅读群打广告就没入群了[呲牙]所以说,所有的经历都是成长。就如同。稻盛和夫说活着就要感谢!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即使碰上坏事、遇到灾难,也要心存感激,说声谢谢。”他甚至还强调:“必须用理性把这句话灌进自己的头脑,就算感谢的情绪冒不出来,也要说服自己。”
②行动营第二天,这两天上午都写出文章了,明白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力量。
③钝感力这个词太好了,接受外界对我们的夸赞也要接受外界对我们批评,拥有钝感力就能淡然处之,就不会有很强的得失心。
④今天在看《认知驱动》中有两句话触动,
️稻盛和夫说:“在事情的构想、构思阶段,需要营造大胆乐观的氛围,但是将构想转到具体计划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应该基于‘悲观论’,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仔细、慎重的分析,制订周密的计划。”
换句话说,开始构想事情时,或者写文章时需要感性思维(避开理性思维)来开始,然而到了具体设计时,也就是准备发表文章时,就要带上自己的理性思维,即“先感性,后理性,再感性”。
️之后,他话锋一转:“然而,到了计划付诸实行的阶段,就要再次强调‘乐观论’,坚定地采取行动。就是说‘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这是成就事业、变理想为现实时必须具备的态度。”
换句话说,我们 不能只停在理性层面,也不能只停在感性层面,而是两个层面交替,也就是说,构建事情的时候用发散性的思维也就是非理性的,而真的要交付时,就要认真对待了,这时需要思考这个东西够不够全面?这个东西逻辑对不对?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有理性层面来做指导了。
⑤帮助小房子找一些公众号发文的方法,帮助大家的感觉让我感到很快乐,让我想到认知驱动说到的内容:
罗伯特·迪尔茨和格雷戈里·贝特森创立了NLP逻辑层次模型。这个模型把人的思维和觉知分为6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观、自我意识、使命。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有层次的。在NLP逻辑层次模型的帮助下,个体的成长便有了不同的呈现。
一层——找环境问题——是抱怨者——“都是你们的错!”
二层——找努力问题——是行动派,——“我还不够努力!”
三层——找方法问题——是战术家——“方法总比问题多!”
四层——找选择问题——是战略家,——“什么东西最重要?”
五层——找身份问题——是觉醒者——“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六层——找意义问题——是创造者——“人活着就是为了利他!”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对号入住哦[呲牙]我有你猜我是第几层[哇]反正不是第一层[666][666]
【今日反思】
话太多还是咳[愉快]
【今日感恩】
感恩明白老师的写作课[哇]
感谢小米老师的[666][666]
感谢凡老师和我解析最近学习状态,让我肯定自己,读书不是贪多求快,读书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式方法,不断的去改进。
感谢罗罗的文章让我看到了自己。
感谢赞赏的朋友
感谢小米老师对我的夸夸,写成了一篇1000字文章,小米老师果然是输出战斗机真厉害
分享一句话有力量的话:
《华与华正道》这本书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使命感让人能“止定静安虑得”,征服欲则让人顾前不顾后。没有什么比顾前不顾后更能让人毁灭的了。总结过去比开创未来重要一万倍,把过去的病治好了,未来自己就来了。想要摆脱自己的过去,轻装前进,很容易死无葬身之地。罗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