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有感
文/韩月娥
一首好歌,往往只谱就一段旋律,就能让你想象出美妙的交响;一首好诗,往往只跳跃一朵浪花,就能让你想象出翻涌的大海;同样,一节好课,往往只一个巧妙的设计,就能让你抽丝剥茧,探骊得珠。
张老师的课就是这样,高屋建瓴,删繁就简,有新意,有创意,让人听了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同样的教学《壶口瀑布》,我遵循的仍是老路子,可谓照本宣科,缺乏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和自己的个性解读,备课时虽竭尽全力,绞尽脑汁,但却仍没能翻出新意。听了张老师的课,顿觉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原来还可以这样巧妙设计,真是匠心独具。下面我来谈谈张老师的课堂设计之巧妙:
一、主问引领,凸显一种教学理念
张老师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是“通读全篇,把握壶口瀑布的特征。”他是这样设计问题的——请用“好一条___ 的壶口瀑布”的句式来表达每一段中你对壶口瀑布的印象(要求:勾画词句、用一两个四字词语批注2-6段。)你看,只一个这样的主问题就将全篇领起,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没有冗繁的逐段解析,没有琐碎的层层追问,没有无用的肢解填鸭,一切遵从学生读文本的规律,让学生读中品、品中悟,从文本读出自己最本真的理解,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教师的总结来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是对文本的提炼与升华,是对文本深度解读后的自我创作,更是给学生读书批注的一种高层次示范。仅一个问题,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精设问题,大胆取舍。于教,能突出重点;于学,能深思直入。主问引领,板块教学,凸显一种教学理念。
二、细品一段,传递一种读书思想
张老师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是“细读尾段,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在落实这个目标时,张老师引领学生靠自己读,自己悟,告诉学生怎样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感情来;告诉学生不要拔高理解文意,而要遵从作者的本意;告诉学生怎样从文本中筛选关键字词而得出宗旨。张老师的课上得是那样不急不躁,从从容容,耐心细心,直到学生真正大彻大悟。这样的课堂没有思维绑架,没有教参权威,没有揠苗助长,没有直接定论,留给学生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读中思,思中得。与张老师的课对比,我的思维似乎已被教参绑架了,对文本缺乏深层次的挖掘理解,没有自己的思考却有了现成的结论,没有自己的参透却有了现成的范本。所以,课堂上有了更多的揠苗助长,急功近利。今后,在深入解读文本的路上,须加倍努力才行!
三、精读赏析,教会一种读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重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张老师本节课的第三个目标就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点。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读书要做到“三读”“三注”,“三读”即通读、细读、精读;“三注”即基础性批注、感受式批注、赏析式批注。在赏析三、四段语言时,张老师首先教给学生赏析该如何入手,如:找叠词、精炼动词,抓修辞、动静结合、侧面烘托等,并把方法用口诀形式总结板演出来,让学生有“法”可循,这样自然比盲目下手要好得多。教给学生方法,并搭梯子、做示范,这样让学生不仅学有所得,还学的特有成就感。而我平时,却不会这样体贴学生,总觉得多次赏析语言了,他们应该知道怎样入手了,所以,总是笼统地让学生说就行了,没有入微地去文本中提炼方法,没有体察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迷茫。这样长期下去,学生的赏析能力是不会得到提高的。张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总之,张老师的课每个环节都设计得用心用情,技高一筹。单是导入语“同是未见壶口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一下子拉近了和陌生学生的距离,课堂激励评价更是让学生喜滋滋、美洋洋。这样的课堂是让人向往的,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标杆的引领!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有方向,在路上。我也愿意学习蝴蝶,一再的蜕变,一再的祝愿,永远在追赶的路上!一次交流,一次融合,一次新的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