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泻昏睡露睛者,胃虚热。吐泻昏睡不露睛者,胃实热。吐泻乳不化,伤食也。下之。”
吐泻有胃虚热、胃实热及伤食之辨。胃热吐泻,钱乙以睡时是否露睛来鉴别其虚实,可谓要领。另外,还可以从吐泻之物是否清微臭秽,两目是否有神,以及体质情况来辨别吐泻之虚实。吐泻而乳汁不化是伤食之故,宜下其积滞,吐泻可止。
“吐沫及痰,或白、绿水,皆胃虚冷。吐涎痰热者,下之;吐涎痰冷者,温之。”
呕吐稀沫痰涎或白绿水,为胃中虚冷,即《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之意。
从所吐涎痰之冷热以定可下可温之治法。若涎痰因风热壅脾,乳食不下,涎沫结实而生热者,当下之,可用褊银丸等;若痰涎因脾气不足,中阳不振,不能四布津液而成,当温之,可用益黄散、调中丸等。
“吐稠涎及血,皆肺热,久则虚。”
从吐稠涎辨肺虚实。吐稠厚浓涎,甚至吐血,是肺热之故。如咳吐脓血已久,可由实热变成虚寒。
“泻黄、红、赤、黑皆热,赤亦毒。泻青白,谷不化,胃冷。”
从大便辨寒热虚实,大便泻下黄、红、赤、黑而非清澈淡白之粪,当属热证,热甚即是毒。大便溏,色青白,多是虚寒腹泻。
若泻下完谷不化,则中寒更甚,宜附子理中汤温补中阳,腐熟水谷。但尚有伤食后胃实而完谷不化者,当用下发;有邪热不能杀谷者,当从清法,也不可不知。
“大哭后食乳食,多成吐泻。”
有情志因素引起的吐泻。小儿虽无色欲,但喜怒悲恐有时较之成人更专且笃,每易损伤脏腑功能。大哭之后,情志不畅,肝气郁塞,已有横克脾土之势,若又多哺乳食,则脾胃之气更受其伤,从而导致吐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