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这三周我一直在读新教育推荐的共读书《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说实话三周时间我只读完了两章内容,这两章读起来格外艰涩难懂,感觉书中的文字和自己现实中的思维、生活以及教育等方面差距很大。现在反思,是因为自己背景知识不够,要是背景知识足够丰富,读这本书应该会容易些。
书中提到所有学习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模式、社会规范和期望,这些情境会强有力地影响学习和迁移。读到这句话我感触很深,因为我发现一个班级的氛围,还有三位老师的教学模式与思维模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我教的五一和五二班,这两个班的整体氛围就完全不一样。五一班整体上三位老师比较宽松,对学生要求不高,孩子们的状态欢乐、积极主动;而二班因为其他老师比较严格,班级氛围就比较严肃,孩子们更老实,学习态度也更端正。这是从一年级到现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孩子们不断根据老师要求调整自己,进而形成的学习氛围和行为习惯。
这本书更多聚焦于人、学校和学习潜能的介绍,这让我充满期待。它强调有助于所有个体充分发挥潜能,还会有相关研究阐述和实际案例,这让我思考: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原生家庭、社会经历、情感背景、遗传等因素都不同,呈现的状态也不一样,老师要能看清这一点。
正因为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我们教学不能“一刀切”。上课时要求全体孩子认真听讲,但每个孩子的听讲、理解、接受能力都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关注每个孩子的细微之处,去引导、辅导甚至唤醒他们。
书中还说道许多课程强调记忆而非理解,教科书满是需要学生记住的事实,大多数测验也只评估记忆能力,这简直是当下应试教育的翻版。现在我们大多以增强孩子记忆、培养考试技巧、提高分数为主,很少培养孩子对知识的理解,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实践结合,长此以往,孩子对学科的兴趣会逐渐减少,甚至丧失学习兴趣。
关于孩子的学习能力,书中提到婴儿都是积极的学习者,会用已有知识构建新知识,孩子也会把听到的事和先前观点融合。这让我想到,课堂上遇到学困生,我们有时会因多次辅导没效果而丧失信心,这也是不对的。但今年我教的一个孩子,因家庭环境、语言背景等导致语言发展缓慢,但是经过两年教授他慢慢跟上了。这让我明白,每个独特的孩子只要给他们宽容宽松的环境,他们就能快速发展。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孩子对学习的内在渴望与需求,别用枯燥的灌输式方法教学,若能创造良好环境,让他们理解知识,他们会慢慢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