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需要10分钟
“研究生学历越来越成为入职的的起步门槛”看到这条热搜的小伙伴们,相信整个人都惊呆了。“考研热”已成为不少大学生必过的槛,今年的国家线是一门比一门高。在这样一个如此竞争激烈的应考环境下,几家欢乐更是几家愁。
市场普遍把学历的含金量当作入职人员的刚需,双一流大学出来的应届毕业生相对在岗位分配上得到自己应有的市场价值,而不是双非毕业同学面对强有力的市场偏向,着实在工作上是高不成低不就。
“优胜劣汰”的生存逻辑一直随着人类文明延续至今,社会同样如此。越来越多的家庭,越来越多的领导高层,越来越多的我们把成功的标志,向精英看齐。世俗带来的认知标准,可以说得上是“优绩主义”下的诠释。
01
什么是“优绩主义”?
它是政治哲学思想的一种,认为你所获得的经济成果和社会地位是按照自己的天赋,努力和成就予以分配。跟自身的性别、种族、地区、健康状况、出身环境、接触的教育、家庭背景没有关系。
刘擎教授在一篇专栏文章中,说过社会营造了一种“越努力越幸运的”假象。我们只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得偿所愿。马丁·路德·金的一句话:“I have a dream.”激励不少美国人通过自身的奋斗实现“美国梦”,开创了西部世界。对比这样一个优越和虚幻的意识形态,还存在着这么一群对自我认知不够客观的“白日梦想家”。
有些人“大浪淘去浪沙尽”,终于是功成名就;有些人“千磨万击还坚劲”,还是石沉大海;有些人“身世浮沉雨打萍”,飘散在人世间,成为芸芸众生。
我们常会慨叹自己运气怎么就这么不好,的的确确有时我们习惯了拿外界的一套标准要求自己。如果内心和外界能够达成平衡,或许就没有如此焦虑。
“优绩制成了一种暴政,让社会撕裂,背离正义,让工作丧失了尊严。”
好在教育给了大多数人一个晋升阶层的机会,但是优质的教育真的有全部面向所有人吗?显然这一切,并没有达到。就拿编程教育来说,它将作为每个人毕业后的必备技能,对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讲,他们接触它的时间就比较长。况且时代更迭,知识面也在发生着改变,有的人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小有的成就,并能快速发掘天赋,从而更加努力。
当一部分人拿着高学历并取得社会地位,已是这个领域的精英。他们身上助长的傲慢,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无法与普通大众达到共鸣。
所以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不能全由他的努力取决,这其中还是有一部分的运气。当然我还是肯定努力带来的价值,没有真正的努力过的人,哪里有底气去追寻自己想要的。
02
成功的意义在哪里?
读书的最终目标不是考个好大学,找份体面的工作,“家长制”的世俗标准是该换个角度看看了。22年的青春,在书本中真正教会我们的是什么?尤其公民在大学中承担的角色,不单单是学会一门生存技能这么简单吧,更应该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和思想境界。步入社会,还有在接下来面对的人生之路,一个人的格局是能影响一部分选择及所处环境。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真正的贡献,当我们投入到工作中去实现社会价值与认可时,也在锻炼着人本质的属性——社会性。
一个人的生命天职需要满足三个要素
一、你擅长的事
二、让你觉得被重视,被感谢
三、相信你在做的事能帮助到别人
诚然,这种责任感也赋予我们对这个社会有了更多包容,最终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