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楚辞·渔父(一)


《渔父》是屈原被放逐江南时的代表性作品,应作于其第二次被放逐至江南期间,具体地点可能为沅湘流域的沧浪水(今湖南汉寿一带)。 

彼时正值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在个人和楚国面临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

古时楚地尊称老人为父,渔父即打渔的老人,实际却是楚地的一位隐者。诗中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明确显示出屈原与隐者志趣上的差别,表现了诗人绝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可贵精神。

该作品深刻反映了屈原流放时期的精神世界,是其“独清”“独醒”人格的文学写照。

可以说,《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关于《渔父》的结构划分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屈原出场。文章开篇便交代故事背景,描述屈原被放逐后“游于江潭”的憔悴形象,通过“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细节刻画其坚守理想的精神状态。

第二部分:对话交锋。主体部分通过屈原与渔父的两次问答展开对比。

首先是渔父劝世。提出“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道家处世哲学;

接下来是屈原拒世。以“宁赴湘流”表明“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的决绝态度。

结尾部分是以渔父“莞尔一笑,鼓枻而去”的独唱收束。通过“沧浪之水清兮”的隐喻强化隐遁主题,与屈原行程形成鲜明对照。

今天就将《渔父》简单地介绍到这里。我们明天开始学习正文!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
    岁聿其莫阅读 4,241评论 4 16
  • 渔父 先秦:佚名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To者也阅读 3,276评论 0 2
  • 渔父 屈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
    耳一文阅读 3,723评论 4 28
  • 从《渔父》一文,屈原和渔父各自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为人处事(也就是人生)态度: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洁自奉...
    红楼夜话阅读 19,549评论 0 6
  • 学习阅读《楚辞》中《渔父》 渔父 《渔父》是篇思想性和可读性很强的优美辞篇。渔父见心情郁闷,徜徉于江畔的屈原憔悴不...
    坐看云起时wjh阅读 2,924评论 0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