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1]。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日易也。易无形埒[2],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穷)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
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3]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列子·天瑞》)
【注释】
[1]有太易……质之始也:此段文字,又见《易正义八论》引《乾凿度》。
[2]埒:形状,界域。《淮南子·俶真训》:“所谓有始者,繁愤未发,萌兆于孽,未有形埒垠堮。”又《本经训》:“含气化物,以成埒类。”
[3]冲和气:指阴阳二气冲和,《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解读】
《列子》一书,虽学者多认为是晋人张湛所伪托,但其文多存古义。
《列子·天瑞》认为从无形而有形,生成天地。其先后顺序,由“未见气”,至“气之始”;由“形之始”,到“质之始”。在其最初,浑沦为一,气、形、质并未相离,由之而发生“形变”。其所谓“形变”,即轻清者上而为天,重浊者下而为地,阴阳之气,冲和而为之人,同时也包括万物的化生。
《易正义八论》引《乾凿度》有“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太素者,质之始”等文字,与《列子·天瑞》相同。从哲学的观点,以气之聚散讨论了宇宙的产生问题。
《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医学经典著作,记载了先秦至汉代的医学成就。对于书名《素问》的含义,不少学者曾做过探索。北宋校正医书局医官高保衡、林亿的解说,引用了古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说,认为“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痾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又《列子》所说的“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同义。
【参阅】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新校正云:“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为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痾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