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娃儿们对于上课前把书包里的资料分类整理已经变成了习惯,看到他们自己付出的努力,需要我直接描述说出来他们自己做了什么。
“我看到你把大故事全部按顺序摆放在一起。”
“我看到你把剪贴条摆出来了。”
“我看到你把小卡捆在一起”
........
这些话语让他们知道对自己付出努力,可以得到关注和认可,关键是对自己用心付出行动了,自己有成就感,其他人也会欣赏关注自己。
找朋友分享
从一开始只想找自己最喜欢和最想找的伙伴,慢慢地进行调整,觉得每个人都很重要。
从一开始只顾自己说,完全不关注伙伴在说什么。到现在两个人会商量谁先开始,说几个具体的细节。
从一开始飞速站在别人面前就开始说,到现在提前沟通“我可以读给你听吗?我读两个故事可以吗?”
这些具体的行动,都是在娃儿们做事的过程中逐渐自己形成的,我只是在每次分享完之后模拟一下彼此的心里感受,用话直接表达出来,然后简单示范一下这样做是不是彼此之间的感受会好一些。有时候细节决定了态度,尊重-欣赏-支持或许就是在细节里被人直接感知到,却没有练习怎么做可以让自己和他人连接上。
发音小卡
提前将前面的30张小卡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让娃儿们进行创作。
上一次打牌已经把前面25个子母的发音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认识、理解、运用了。单词、句子、故事中每天都在练习字母和发音之间的关系。
演示的小卡,我们一起打过牌、跳过房子、轮流转过,各种方法都玩过了。
今天把这些发音小卡自己制作出来,成为自己的一整套。
造型、排版、按顺序排放,一张一张耐心地制作。
有的娃一笔一画按照一个整体的图景进行设计,一张小卡表达了一个故事情景画面。
有的娃前面10张做完,本来准备添加点内容,后来尝试以后发现还是自己喜欢最简单的方式,于是一口气30张全部完成 。
有的娃前面10都有自己的设计和造型,后面的20张觉得自己没有灵感了,于是果断放弃。
有的娃前面10精心设计,中间10张任意造型,结果最后10张画在了前面最开始的10张小卡反面,结果翻箱倒柜地寻找自己最开始的10张卡片,结果硬是没找到,最后在老师这里一张张过关的时候偶然发现原来在背面。
更加有趣的是,Kevin自带了一整套的画笔,一直没有用上,每次不小心弄洒了一地,四个娃全部进入状态一起整理。当然遇到Chris同学开口找他借画笔时,爽快地答应,并且主动摆放到Chris桌上使用,自己拿画笔还需要绕道而行都不介意。当所有的娃找Kevin借画笔,终于满足了他人对自己的接纳和融合,这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让我这个旁人深感欣慰。
每节课自学故事的部分已经变成了自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
自己还自由进行交换,互相之间来交流单词和句子的朗读,瞬间感觉娃与娃之间彼此连接上了,不再是一个个的个体,还有整体的状态出现。